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舆情监督

新重庆·老地名丨荣昌区——四大名物出棠城

发布时间:2024-09-11 作者:佚名 来源:重庆市民政局

  简介

  荣昌区位于重庆西部,重庆、四川两省(直辖市)接壤处,是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重庆西部门户、辐射渝西川东区域的中心城市,有“海棠香国”和“渝西明珠”之美誉。东与大足区、永川区接壤,南与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毗邻,西与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相连,北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安岳县接界,面积1079平方千米,人口66.90万。

  荣昌古称“昌州”,雅称“海棠香国”,有“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荣昌陶”、“中国三大名扇”之一荣昌折扇,有起源于汉代的“天然纤维之王”夏布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人杰地灵,是著名廉吏、“天下清官”喻茂坚的故乡,涌现出了“东方凡·高”陈子庄、“诗书画”三绝的屈义林、著名史学家李新和吴雁南等杰出名人。荣昌被誉为“客家文化活化石”。境内有宋代宝城寺、铜鼓山摩崖造像、南宋白塔、千佛古窟等旅游景点。荣昌猪是世界八大名猪之一、中国三大优良地方猪之一,区内有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交易市场。

  

  

  地名由来

  荣昌,因县地与荣州接界,归属昌州,取荣、昌两州首字命名,寓意“繁荣昌盛”。

  荣昌古为“昌元县”。因县地唐初为泸、普、渝、合、资、荣六州之界,唐肃宗乾元元年(758),遂置昌州,同时分置昌元、静南、大足三县。以州治设在昌元,为昌州首县,故名昌元县。昌州、昌元县的建置,是今荣昌地区建县的开始。明洪武四年(1371),以原昌元县绝大部分地区改置荣昌县,此后“荣昌”之名沿用700多年不变。

  地名趣谈

  唐宋之际,昌州遍植海棠。昌州“二千里地佳山水,无数海棠官道旁”,这种海棠不仅颜色美、枝形佳,还带特别的香气,其果实也是一种美味,人称昌州“海棠香国”。昌州大部分属地在今天的荣昌。

  今天荣昌香味海棠基本绝迹,不过荣昌四大名物倒是声名远扬。荣昌四大名物是指荣昌陶、荣昌夏布、荣昌折扇和荣昌猪。

  明末清初,荣昌和四川其他地方一样,因为持续的战争,加之灾荒和瘟疫,人口锐减。清政府采取“移民实川”的措施,民间称之为“湖广填四川”。荣昌是移民在川中的一个重要聚居地,康熙、乾隆年间不少人来到荣昌定居,他们带来了自己的文化和技术,并与当地文化、技术交融,形成移民文化。这些文化交融充分表现在荣昌的三大“非遗”上,即荣昌夏布、荣昌折扇和荣昌陶瓷。荣昌折扇是中国四大名扇之一,始于宋,发展于明嘉靖年间,清光绪年间达到鼎盛,在第一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被作为“市礼”送给前来参会的1000多名国内外嘉宾。荣昌猪是中国三大名猪之一、世界八大名猪之一,1957年被载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家畜品种及名种词典》,1984年被列入全国著名地方良种猪,1985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品种。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濑溪河畔的海棠公园,大秆海棠、特种海棠等古老海棠品种正展示其独特魅力。“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香水榭、观风阁、听风台等景点,让人体会到自然诗意的乐趣、千年棠城的雅致。漫步棠城,一定能触动你心里最诗意的地方。

  安富街道的荣昌陶瓷

  荣昌陶主要产于现在的安富街道。荣昌陶、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和广西钦州坭兴桂陶合称中国四大名陶。

  有史可据的荣昌陶器最早出现于汉代,明清时代得到广泛发展,100多年前就销售到东南亚地区,现在是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目前安富街道所有的学校都开设有陶艺课。“安富场,五里长,排列泥精列成行”,“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窑烧陶罐罐”,从宋代就开始流传的民谣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当时荣昌陶器的生产规模和销售盛况。

  荣昌陶器“红如枣,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尤其叫人称绝的是,荣昌陶器所储藏的物品不串味、不变味、不渗色,可以长期保质、保味、保鲜。因为本地煅火料松树和青冈树油脂含量特重,荣昌紫砂泥烧制过程中,杠炭的油气在窑炉里慢慢地挥发,让每一件陶器都能慢慢地渗透油火之熏,形成自然油润的亮感。荣昌陶器画在巴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自己古朴、雅俗共赏的特点。

  荣昌陶器离不开优质的土壤,关于荣昌独具特色的陶土还有一个传说。当年大禹带着玄龟去治水,几次路过家门而不入。有一天他路过家门,在门外听见儿子的哭声,他很想进去抱抱儿子,可是又担心抱了儿子以后就走不了,最后狠狠心还是没有进去。但是父子连心,走了一段路后,心里又十分想念儿子。大禹就扯了路边的一团草来搓手上的泥土,因为心情郁闷,一不小心把手划伤了,鲜血滴在玄龟背上,把玄龟背上的神泥弄湿了一大块,后来这些神泥落在荣昌安富街道上。这些泥土自动生长,一下子就长到了几千亩,所以现在安富街道的泥土有两种颜色,沾染上血迹的泥土是红色的,没有沾染上血迹的泥土就是白色的。

  荣昌区安富街道规划了陶都自然风景区。整个风景区占地10961亩,有古宋陶遗址,明清时代龙窑、阶梯窑等25处,其中,刘家拱桥的宋陶遗址占地两平方千米,遗址陶瓷碎片堆积如山,其中不乏精品。人称“九宫十八庙”之一的“火神庙”在安富街道也保存较为完好。荣昌陶器盘活了新旧景点,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万灵古镇

  万灵古镇原名路孔古镇,位于荣昌区城东,濑溪河斜贯全镇。古镇东北靠丘陵山峦,街市依山而建,山、水、城交相辉映、自然天成,如诗如画,有“小山城”的美誉。

  万灵古镇是一个因水而兴的寨堡式古镇。南宋时期,全国政治中心南移,万灵古镇连通漕运,官府的钱粮兵器都需要从这里运输,本地产的贡品蜂蜜、花粉等也由濑溪河转运临安,万灵古镇成为了水码头与物资集散地,饭馆、客栈以及堆放货物的码头商铺应运而生。

  康熙、乾隆年间,外省移民来到了万灵。为了方便同乡间的交流,这些外省移民集资修建了会馆,比如“湖广会馆”。因湖广会馆奉祀大禹,故民间又称之为“禹王宫”。

  清代嘉庆时期,为对付白莲教起义,举人赵代仲规划并督建了寨堡城墙,开东西南北四道寨门,分别名太平门、狮子门、恒升门、日月门。

  万灵古镇曾叫路孔古镇,因为清代有集市名路孔场而得名。2013年,通过翻查历史资料发现“路孔”的称呼仅有200余年历史,而“万灵”的称呼远在路孔之前,有450多年的历史,曾与大足石刻、乐山大佛齐名。为更好地还原古镇历史,在全镇98%的居民支持下,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路孔”正式更名为“万灵”。

  万灵古镇的尔雅书院是明朝刑部尚书喻茂坚出资修建的。嘉靖二十七年,喻茂坚因替弹劾严嵩而获罪的谏官夏言陈辞,受到夺俸处分。次年,喻茂坚辞官回荣昌故里,修建了这座“尔雅书院”,“尔雅”,即雅正而深厚之意。

  万灵古镇上还有一个建筑,是移民文化的典型代表,那就是赵氏宗祠。赵氏宗祠系赵氏族人填川至此六十年后建成,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后又几经修葺,保留四进三重堂的规模。一重供族人聚会,子弟课读;二重供家族议事,严肃家规;三重供奉两宋十八帝君及祖宗灵位,以行祭祀隆典。荣昌赵氏入川始祖赵万胜是北宋景祐年间进士、京师号称“铁面御史”赵汴的第二十三代孙。入川始祖赵万胜夫妻率领7个儿子和1个儿媳妇,从湖南邵东出发,挑着箩筐,历经千难万险来到荣昌,春耕秋种,繁衍子孙,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园。

  “今尔兄弟当其始迁,务必学友起家,诗礼传后,克勤克俭,俾里为仁里,户为良户”写在赵氏族谱的首页,就是告诉子孙后代要如何做人,如何教育后人。

  万灵古镇是一部浓缩的历史,在这里追古思今,你就会发现文化融合、勤劳致富、耕读传家、忠义爱人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传承。这种美德在小城的静谧之中,在城市的喧嚣之中,不知不觉地融入了每一个从这里走出的荣昌人心中。


原文链接:https://mzj.cq.gov.cn/sy_218/bmdt/mzyw/202409/t20240911_1361458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