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舆情监督

新重庆·老地名丨沙坪坝——歌乐山

发布时间:2024-04-04 作者:佚名 来源:重庆市民政局

  歌乐山

  

  歌乐山,地跨沙坪坝区中梁镇、歌乐山镇两镇,属大巴山系华蓥山脉的分支中梁山,中梁山向南延伸进入沙坪坝区后称为歌乐山。

  歌乐山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2.6千米,宽4.6千米,海拔高度在500~700米之间,北起于尖坡顶,南止于望江台。主峰云顶峰为沙坪坝区至高点,海拔693米。

  相传“大禹治水,会诸侯于涂山(今南山),宴宾客于歌乐山”,歌乐山因此闻名。后因国民党中美合作所监狱建于山上,重庆解放前夕,这里发生了国民党大肆杀害革命烈士的“11·27”大屠杀,歌乐山又以渣滓洞、白公馆、歌乐山烈士陵园而闻名。

  关于歌乐山的名字来源还有一则民间传说,与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李冰父子有关。民国《巴县志》沿用清志书为据,云:“旧传李冰之子二郎佐父导水,驻节山上,异乐忽作,如闻钧天之音,故名歌乐。其说荒渺。或曰其上松杉翳日,清风倏来,则万籁齐鸣,胜于鼓吹。是为近之。”

  在重庆民间,李冰次子二郎的传说被编撰成了一个具体的故事,说蜀丞李冰的次子二郎奉父命驻扎于歌乐山上,制伏了在嘉陵江里闹水患的孽龙。这事感动了天官葛萝仙子,仙子下凡降临歌乐山,奏起仙乐,以谢慰二郎。山下百姓都听到了仙乐的声音,于是称呼此山名为“歌乐山”。

  清代歌乐山有“歌乐灵音”之美誉,是当时的“巴渝十二景”之一。而歌乐灵音指的是什么声音则有好几种说法,分别为天籁说、岩石说和风铃说。

  天籁说与神话传说相关,说是葛萝仙子美妙的仙乐演奏声。

  岩石说则是与歌乐山的地质条件有关。歌乐山山体岩石主要为石灰岩,山中多处为喀斯特地貌,溶洞与地下水资源丰富,山体中出现空洞,滴水之声宛如仙乐弹奏,回荡山间形成灵音。

  风铃说则源于山顶的云顶寺。云顶寺的前身据传为当地百姓为纪念李冰之子在山顶修建的二郎庙。明弘治、嘉靖年间两次重修此庙,更名为云顶寺。据考证,昔日的云顶寺大殿屋檐上挂着十二个铜铃,风一吹,铜铃就会发出清脆的声音,伴着阵阵松涛远播十里,动听之极。20世纪50年代,云顶寺因年久失修而被拆除,之后歌乐灵音便只余松涛,不闻铜铃。

  尽管如此,歌乐灵音仍然风韵依旧。每当山中静寂有风吹过之时,风小则灵音微弱,风劲则涛声大作;若遇暴风骤雨,则风松齐鸣,恍若水石相击,堪称大自然最为奇绝的交响乐演奏。清乾隆年间,巴县知县王尔鉴曾为歌乐灵音作赋一篇,称:“山上松杉翳日,遇风雨则万籁齐鸣,人以为上方仙乐。”

  今天的歌乐山已经建成为森林公园,是市民登山、寻幽、休闲、康养的好去处。森林公园以山、水、林、泉、洞、云、雾等自然景观被誉为“山城绿宝石”,素有“天然大氧吧”的美誉,是重庆主城的“四大肺叶”之一。

  在歌乐山凌云路有一条蜿蜒的山道,道路的起点处有一座石碑,上书“古道三百梯”几个字。歌乐山三百梯是川东古道在歌乐山上的一段石板梯道,起于步云桥,止于同善桥,是历史上商旅行人往返于成渝两地的必经之地,距今约有四百年历史。

  由三百梯上山固然是登山之道,若是不想受攀爬之苦,也可乘坐索道登顶。歌乐山观光索道是重庆市第一条旅游观光索道,它全长九百余米,从山脚直接通向歌乐山主峰云顶峰。坐在索道缆车中,可观赏葱郁繁茂的森林风光,也可俯瞰嘉陵江及重庆城市景观。

  歌乐山金刚坡九草岩下有一溶洞,洞口适合燕子筑巢,每天傍晚燕子归巢时场面十分壮观,当地人称之为“燕儿洞”。这里是陪都时期国民政府文官处的防空疏散地和临时办公地,林森、于右任等曾结庐洞外,多次入洞观景并于此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

  近年来,歌乐山作为沙坪坝区建设“绿色休闲长廊”的核心景观,大力发展田园观光旅游,山上各式农家乐兴起,带动了当地一道重庆美食“歌乐山辣子鸡”名扬天下。这道美食选用散养土仔公鸡为原料,现杀现烹,以多种不同产地的辣椒、花椒大量入料,麻辣酥香,诱人食欲,已经成为比歌乐山还更有名的重庆名菜。


原文链接:https://mzj.cq.gov.cn/sy_218/bmdt/mzyw/202404/t20240401_1309643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