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社会调查

【西宁市】红岭村的皮影“大戏”

发布时间:2024-09-26 作者:佚名 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皮影展示。贾泓摄

  在西宁市湟中区土门关乡红岭村的一栋三层楼里,“藏”着一场皮影大戏。

  9月18日,当我们站在河湟皮影制作技艺传习基地的门前时,并不觉得这里有什么特别。三层建筑以黄色粉刷外立面,里面没有任何装饰。如果不是大门上的精美雕刻和红岭皮影演义生态园几个大字,从外面看更像是一个生产车间,很难让人同传习基地、文化旅游、非遗传承这些字眼联系在一起。

  但当我们推开木门,瞬间就被挂在两侧的皮影拉入另外一个世界。

  左侧墙面上,钟馗、孔子、关公形象的皮影色彩艳丽、表情生动,虽并列排布,神态却各不相同;右侧以几个传统神话里的形象为主,配上石竹花鸟,画面更加丰富多彩,故事性也更强……

  “皮影不仅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这些都是我们演出时用到的皮影,裱在画框里,用来装饰皮影传习基地。”皮影传习基地的工作人员张永全一边介绍墙上的人物形象,一边说起了红岭村与皮影的渊源。

制作皮影。贾泓摄

  在青海,红岭村被誉为“皮影之乡”,皮影戏传入红岭村已有200多年历史,皮影雕刻制作也有百年之久。

  说到这,张永全的语气里满是骄傲:“红岭村民间皮影戏班具有300年的演艺历史,曾赴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及省内外演出。我们还在古老的技艺中融入现代元素,让红岭皮影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走到展示红岭村皮影发展史的展板前,张永全指着墙上一张老照片说:“你看这个正在制作皮影的小男孩就是我,在一旁指导的是我父亲。还有这张照片上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也是湟中区皮影协会会长王义元。他在红岭村学艺,现在又以皮影传习基地的方式回报红岭村。”

  为了更好创新、传承皮影技艺,2021年,湟中区着手打造河湟皮影制作技艺传习基地。土门关乡党委以党建为引领,深挖各村资源禀赋和增收潜力,围绕“一村一品”,积极谋划,依托文化振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出“党建引领+文化强村”发展模式。2022年7月,红岭村、王沟尔村、牙加村共同投资建成的皮影传习基地正式运营。

  皮影传习基地一改之前的皮影戏农村流动“演绎”的模式,把游玩参观、产品销售、餐饮娱乐融为一体,变“单打独斗”为“大合唱”。

皮影文创。贾泓摄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皮影戏——一张幕布、几位老艺人,用双手操作影人,用青海方言唱着党的好政策;你也可以品赏美食——传习基地引入当地美食,如青海老火锅、尕面片、搅团等,参观者和游客可以在此一饱口福;还可以观赏皮影——在皮影传习基地的纪念馆,既有老艺人制作的传统皮影手工艺品,还有具有创新和纪念意义的文创产品……

  “皮影的唱腔、制作技艺等都需要传承下去,以前我们皮影的班子比较分散,现在修建了河湟皮影传习基地,把大家集中在固定的地方,更有利于学习传承技艺。”王义元说。

  西宁市民李秀清跟家人在这里看过皮影戏、吃过团圆饭后,带着小孙女走进纪念馆。李秀清一下就被制作精美的十二生肖皮影挂件吸引,儿子的、女儿的、孙女的……她精心为每一位家庭成员挑选了礼物。

  “这简直太巧妙了,这里不仅皮影戏演得好,装饰得很精妙,就连文创也都个个精彩。到这里我才知道,原来皮影也可以做装饰画、做灯饰、做扇子,真是千变万化,每个产品我都想买。”李秀清一边付款一边说。

  王义元说:“皮影传习基地不仅是皮影艺人情怀的寄托,更是对初心和使命的完美诠释,它呈现的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也是乡村文化大融合的体现。‘吃喝玩乐’创新模式一体化的形成,不仅增加了劳动力促进就业,还带动了文化的发展。”

  “以前,红岭村是一个贫困的脑山小村庄,村里没有产业,靠一亩三分地维持正常生活。”坐在制作皮影的工作台前,张永全感慨,“自从有了皮影传习基地,村里每逢节假日、旅游季,都需要提前预订。村里的妇女们也可以就近在皮影传习基地工作,务工、顾家两不误。”

  皮影传习基地正式运营以来,根据盈利状况,每年对红岭村、王沟尔村、牙加村投入的资金按比例分成。2022年红岭村收到分红11.8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2万元,累计村集体分红资金41.6万元。

  听,一场“非遗”传承创新发展与文旅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皮影大戏正在红岭村唱响……


原文链接:http://www.qinghai.gov.cn/zwgk/system/2024/09/25/03005451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