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媒体纵横

答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命题 谱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

发布时间:2024-09-25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记者 周 亮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重大部署。这其中,民政部门主要承担了哪些改革任务?将着重从哪些方面来推进落实?9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陆治原,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唐承沛,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国际合作司)主任刘喜堂,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儿童福利司司长郭玉强就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着力健全四个体系

  民政工作保基本、兜底线、暖民心、防风险、促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决定》对民政领域改革作出系列决策部署,涉及社会救助、儿童权益保障、残疾人关爱服务、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管理、慈善事业发展等方面,如何不折不扣地抓好改革任务落实,成为发布会上记者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民政部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强化问题导向,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健全四个体系。”陆治原介绍,四个体系包括政策制度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社会参与体系。

  他表示,民政部将加快制定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和改进殡葬服务管理、加强困境儿童福利保障等制度文件,推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殡葬等领域加快立法;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同时,研究制定“十五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补齐民政服务设施短板,盘活存量资源,优化服务资源配置;抓紧在社会组织管理、慈善事业发展、养老服务等领域制定一批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推动建立跨部门综合监管机制,运用新型监管机制手段,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监管,促进相关领域健康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发挥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同时加强工作手段创新,从传统服务方式向法治化、标准化、数智化方式转变,推动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民政部将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政策措施,一项一项抓好落实,推动民政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新成效。”陆治原说。

  2035年,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

  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97亿。人口老龄化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这里面既有挑战,也有发展机遇。”陆治原介绍,近年来,民政部认真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聚焦群众养老服务需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我国养老服务制度体系,“下一步,民政部将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强和改进老龄工作,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陆治原介绍,在老龄工作方面,民政部将认真履行全国老龄办职能,加强对老龄工作的统筹协调,形成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合力;完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机制,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会同有关部门在优待政策、文体活动、法律服务、志愿服务、科技助老、金融惠老等方面,每年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些老年人可感可及的实事。在养老服务方面,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包括构建贯通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的养老服务网络;形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贯通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扶持培育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养老服务市场主体,扩大养老服务消费,发展壮大银发经济;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提供有质量保障的养老服务,让老年人安心、放心。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有效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到2035年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让广大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陆治原表示。

  助餐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项养老服务。为了解决一餐热饭问题,2023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今年,老年助餐又列入全国老龄委为老民生实事;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3亿元引导资金,支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各级民政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因地制宜探索创新,为老年人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助餐选择。

  “总体上看,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取得了积极成效,受到广大老年人普遍欢迎。”唐承沛表示,下一步,民政部将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分类指导、推广经验模式,有序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扩面提质增效。

  健全基本民生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儿童和残疾人福利制度是保障特殊困难群体衣食冷暖、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兜底性制度安排。

  近年来,民政部紧紧围绕健全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目标,聚焦兜住底,构建梯度救助格局,做到覆盖全面;聚焦兜准底,实施靶向救助,做到精准施救;聚焦兜牢底,充分发挥体系优势,做到协同高效,为困难群众筑起了一道兜底保障安全网。

  “民政部将持续深化社会救助改革,推动社会救助立法,建立健全覆盖全面、分层分类、资源统筹、综合高效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建立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让社会救助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障。”陆治原说。

  《决定》明确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王金华介绍,民政部将立足职责,从四个方面着手落实这一部署要求。一是继续落实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二是加强精神卫生福利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加快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四是抓紧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我们将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质效,为残疾人提供更加稳定、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王金华说。

  今年8月,民政部等21部门联合出台《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这是国家层面首个面向流动儿童群体专门制定的关爱保护综合性政策文件,有效填补了民生保障领域政策空白。这次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们也关注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相关情况。

  郭玉强介绍,为了更好地关爱支持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民政部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成立了国务院妇儿工委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小组,召开了小组全体会议;召开全国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指导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以及各地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积极发挥作用,铸牢基层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切实发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小组作用,会同相关部门,调动各方力量,建章立制,扎实工作,不断提升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水平。”郭玉强说。

  推进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改革

  民政工作既有民生保障职责,又有服务经济发展职责。进入新时代以来,民政部门引导动员广大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慈善事业做强做优,完善乡村地名命名长效机制,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得益彰。

  在社会组织方面,刘喜堂介绍,近年来,民政部扎实做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引导推动社会组织积极担当作为,具体体现为“四个助力”。一是助力科技创新,全国大约有2.4万家社会组织活跃在科技与研究领域,其中530家在民政部登记;二是助力经济发展,民政部部署开展了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推动全国10万余家行业协会商会当好政府的助手、企业的帮手和行业的推手;三是助力乡村振兴,民政部联合有关部门开展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已引导全国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共参与实施了乡村振兴项目近3万个,投入资金超过350亿元;四是助力国际合作,民政部鼓励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支持国际科技组织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在慈善事业方面,最受关注的就是今年9月5日正式施行的新修改后的慈善法,以及目前已经出台并施行的3个配套规章——《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管理办法》《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慈善组织认定办法》。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贯彻落实慈善法,坚持‘一手抓促进、一手抓监管’,从三方面推动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刘喜堂说,首先是加强制度建设。民政部将制修订8项规章政策,涉及慈善组织管理、慈善信托、公开募捐服务平台管理、信息公开等内容,加强制度建设。此外,还将研究制定推进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推动修订《基金会管理条例》。通过上述法规政策“组合拳”,为公益慈善行为定制度、立规矩。同时,民政部还将强化慈善监管、完善引导支持机制,营造全民慈善、人人慈善的社会氛围。

  在区划地名方面,2023年5月,民政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实施至今,全国已规范命名乡村地名43万条,设置乡村地名标志33万块,安装楼门牌1442万块,乡村地名网进一步织密;全国23个省份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制度,3万多条乡村老地名纳入保护范围,优秀地名文化价值不断彰显;互联网地图平台规范标注乡村地名900余万条,群众自主采集农家乐、采摘园等兴趣点80余万条,导航量累计超100亿人次,地名赋能作用持续显现;加大山水林田湖草沙命名力度,通过建立部门间数据共建共享机制,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支持,地名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加强。

  唐承沛表示,民政部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抓好“起名”基础,创新“用名”方式,丰富“扬名”内涵,塑造“著名”品牌,使美丽乡村“有名有实”“声名远扬”,以乡村“著名”助力乡村振兴。


原文链接:https://www.mca.gov.cn/n152/n166/c1662004999980001577/content.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