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社会调查

晋城:以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活力

发布时间:2024-09-15 作者:佚名 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近年来,晋城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把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坚持不懈推进移风易俗,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化运用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创新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农村文明程度持续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激活乡村振兴发展动能。

  破旧俗树新风 焕发文明新气象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

  近年来,晋城市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婚丧嫁娶新风,引导群众崇德向善,助力社会文明水平显著提升。

  “用公交车代替豪华车队,不仅文明节俭,而且省心省力。”走下“520路公交婚车”,尚鹏鹏表示自己同学用这种方式办婚礼,在同学圈里引领了新时尚。“我觉得,今后会有更多年轻人选择用婚礼公交车代替车队,再也不用担心两个车队不小心混在一起,然后被带到别的酒店了。”

  “520路公交婚车”是在核载75人的公交车基础上装饰而成,可针对用户需求进行调整,满足个性化需求。这是晋城市移风易俗,婚事新办,致力于倡导量力而行、节俭消费、婚事新办的新型婚恋观,大力推广的文明节俭、低碳环保的迎亲方式。

  移风易俗,重在常抓不懈。晋城市坚持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倡导性和约束性并举,促进新风正气吹进千村万户。

  以新思想引领移风易俗。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强国复兴有我”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学习宣传,推动新时代理论宣讲快车开进乡镇、社区、农村,主题宣讲共5000余场,凝聚广大群众移风易俗思想共识和自觉意识。

  以新机制促进移风易俗。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全市1542个村实现了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一约四会”全覆盖,推动将有效抵制厚葬薄养、人情攀比、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纳入村规民约范围,从机制入手,变软要求为硬约束,促进移风易俗、成风化俗。

  以新试点带动移风易俗。聚焦农村实际,主动打破陈规陋习,深入推进文明婚俗婚风和低碳环保殡葬新风培树,城区入选全省婚俗改革试点县,高平市入选全国妇联移风易俗试点县、全省丧俗改革试点县。以点带面全市培育了“公益红娘”等一批文明婚俗品牌项目,市、县两级殡仪馆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规划建设公益性公墓(骨灰堂)187个。

  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改革创新、举措频频,一场移风易俗的改革实践在晋城大地上逐步展开,一种日渐深刻的文明气质在广袤乡村悄然生长。

  厚植精神沃土 弘扬文明新风尚

  乡风文明反映的既是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同乡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样的五项标准之一,也是农民自身提高素质、增强幸福感的需要。

  近年来,晋城市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文化惠民、文明创建、传统村落保护等各项工作,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神州万里江山娇,繁荣昌盛国威高。喜事一件接一件,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得好。二十届三中全会指航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目标……”8月6日下午,在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的“太行小书场”讲台上,队员们正在演奏最新创作的陵川钢板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航道》。通俗易懂的唱词辅以节奏明快的器乐不仅增强了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宣讲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78年来,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牢牢把握时代脉搏,随时随地更新宣传内容,已经走遍陵川1751平方公里土地,总行程超过40万公里,共演出12万场次,自编自导节目1.5万余个,听众达2500万人次。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轻骑兵,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通过送节目下乡、到各单位演出等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晋城市充分发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推动乡村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开展“全域创建”的文明实践。在全省率先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覆盖基础上,深化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7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710个,延伸设立18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成功创建国家级文明村镇33个,省级文明村镇97个,市级文明村镇183个,全市县级以上文明乡镇占比98.51%,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86.56%。

  打造“全面覆盖”的文化服务。全市累计建成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7个,县级两馆覆盖率达100%。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77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712个,建成76个高标准农村文化大院,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加强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和运用,在全省首家实现数字化全覆盖,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丰富“全民参与”的文化生活。推出“免费送戏下乡”“广场舞大赛”“八音会大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文化惠民活动年均完成10000余场次,“免费送戏下乡”公益性文化演出年均完成800余场次,进一步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村BA”“村晚”,提振了发展信心,丰富了乡村生活,让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文化的主角。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宣讲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新时代理论宣讲快车开进乡镇、社区、农村、学校主题宣讲共5000余场。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强国复兴有我”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学习宣传,推进形成社会文明新风尚。

  晋城市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握工作重点,绵绵用力、下足功夫,不仅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还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满足精神需求。

  守住农耕文化根脉 让传统村落“亮起来”

  古老的农耕文明诞生于乡土之间,反映了中国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孕育出的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不违农时、精耕细作、重视天地人和的农耕传统,家庭和睦、邻里相助、诚信重礼的道德规范,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近年来,晋城市坚持保护为先,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大对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等的保护力度,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因为《黑神话:悟空》,我关注到晋城玉皇庙的二十八星宿,趁暑假特意赶来一看,果然名不虚传,比游戏中看到的更加令人震撼。这些彩塑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的见证,让我对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来自广东的美术老师黎润航说,回去后打算向孩子们推出专题课程,让他们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黑神话:悟空》,搅动了晋城富饶的乡村文化,让晋城以二十八宿、铁佛寺、玉皇庙等古建、雕塑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走到台前。晋城能够在这波流量中扶摇直上,得益于数千年的文化沉淀带来的自信,得益于存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精品古建筑古雕塑,更得益于多年来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深入挖掘。

  晋城历史悠远、底蕴深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沁河及丹河流域孕育了星罗棋布的传统村落,是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规模较大、密集度相对集中、保护相对完整的地区,主要以明清建筑为主,规模宏大,形制独特,历史脉络清晰,文化要素完整,遗存相对完好。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0个,总量居全国第1;中国传统古村落186个,总量居全省第1、全国第5,沁河流域分布着的117座古城堡、15万间明清古建筑,成为了最具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成功创建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

  晋城市坚持把古镇古村作为传承农耕文明的有效载体,编制印发《晋城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晋城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方案》等指导文件,以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为抓手,全力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

  高位组织推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组,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建立了市级统筹、县级主体、乡村实施、多方参与的工作模式,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纳入全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统一谋划、统一布局、统一实施,指导50个区位资源好、价值特色鲜明、人口产业集聚、发展潜力较大的传统村落先行示范,植入特色农业、康养休闲、乡村旅游等适合传统村落的新业态,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新路径、新模式。

  强化理念更新。坚持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绿色发展,突出传统村落和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培育、村民增收致富的深度融合,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以用促保,实现由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利用转变的探索实践,努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国样板。

  坚持项目带动。以集中连片示范项目打造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展示示范区为抓手,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根本,以人民群众满意为落脚点建立项目库,涵盖项目50个,累计投资19.6亿元,统筹实施民居修复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数字化保护、特色产业培育等项目,传统村落实现了“老树开新芽”。

  打造特色品牌。充分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价值,讲好村落故事,打造大阳镇以镇带村、上庄—中庄—下庄“三村一体”协同发展、苏庄特色经营、丈河村国际化交流等特色模式。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炎帝文化、蚕桑文化、冶铸文化、古堡文化、围棋文化、红色文化等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在保护中实现了传承。

  做好非遗文章。积极开展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助推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完善非遗资源数字档案,目前,晋城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项,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6项,代表性传承人78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2项,代表性传承人156人;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0余项。建成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基地2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1个,入选国家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项,入选省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4项。

  一大批特色鲜明、管理先进的示范性传统村落在晋城崛起,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传统农耕文化在绿水青山间百花齐放。

  坚持市场导向 “土”文化生出“金”收益

  开发好、发展好乡村文化产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晋城而言,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文旅康养融合是趋势。近年来,晋城市充分挖掘拓展乡村文化多元功能价值,不断赋予乡村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开发利用其市场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媒婆、花轿、迎亲队伍……看到这么古朴、有特色的婚俗表演,深受震撼。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走进“喜镇苏庄”,游客张芳芳大受震撼,并表示希望以后能在这里举办自己的婚礼。

  围绕传统“喜文化”,高平市苏庄村将传统的“八礼四节”等民俗文化植入旅游业态,解锁传统与时尚,古典与流行的搭配,实现古村院落的活化升级和产业创新。如今,来“喜镇苏庄”登记结婚的新人越来越多,感受“喜”庆文化和氛围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坚持市场导向,立足比较优势,晋城市把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要素、农村农民发展需求等结合起来,不断拓展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探索“文化+农业”,充分挖掘农耕文明深厚底蕴,依托独特农业资源禀赋,全市域布局、全链条推进生猪、家禽、肉羊、蜂业、蔬菜、中药材六大特优产业,蚕桑、黄梨、甘薯三大特色产业,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业村。高平市铁炉村,依托源远流长的“黄梨”文化,注册运营“陈区铁炉贡梨”商标,以梨花节、采摘节为载体,弘扬梨文化、发展梨产业、做大“梨经济”,年综合产值1500万元,带动集体增收180万元。

  探索“文化+文创”,将乡村文化元素和现代创意设计融入文创产品开发中,先后打造了潞绸、铁器、“打铁花”、珐华、剪纸、泥塑、伏姜、大阳馔面等非遗文创产业产品,不断推动民间技艺成为“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型的特色载体,代表晋城文化远销海内外。城区司徒村利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融合了晋东南民俗、民间艺术、现代歌舞表演等内容,打造国内首个打铁花大型室外实景表演《千年铁魂》,输出“打铁花”文化品牌,走出了一条文旅兴村的振兴之路,村集体资产超10亿元、年收入超1.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超4.3万元。

  探索“文化+康养”,坚持全市域布局、全链条推动、全要素保障、全龄化康养、全媒体宣传,构建“一核、两环、两带、十片”的发展格局,形成“示范区+大景区+百村百院+旅游路网”的康养产品供给体系。以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为牵引,探索完善文化润养、旅居度假、森林康养等“8种康养模式”,推动文旅康养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洞头村、苏庄村、沟北村、押水村、丈河村、浙水村、松庙村、杏则村等一大批康养特色村快速崛起,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

  深入挖掘独有文化内涵,将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生态资源、特色农业结合起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晋城市近一半的村吃文旅饭、走康养路,在“土”文化里刨出了“金”收益,文旅康养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有力的抓手、最鲜明的特色。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绘就乡村文化建设美好蓝图,正在晋城大地形成生动实践,凝聚起乡村全面振兴的不竭动力和持久活力。(李广瀚)


原文链接:https://www.shanxi.gov.cn/ywdt/zwlb/gsdt/202409/t20240914_965466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