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法制播报

听着歌儿,游天山南北

发布时间:2024-09-01 作者:佚名 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俯瞰九师一六一团小白杨哨所(摄于6月11日)。 孙雪 摄

  小白杨哨所

  歌声正嘹亮 唱响家国情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文卓 通讯员 孙雪

  “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这首广为传唱的军旅歌曲《小白杨》,想必听过的人不少,歌曲里唱的小白杨,就在九师一六一团小白杨哨所。

  小白杨哨所,建于1962年8月,原名塔斯提哨所,是坐落在一六一团六连的一个边防哨所,后因歌曲《小白杨》传唱而享誉全国,被命名为“小白杨哨所”。

  驱车前往小白杨哨所,沿途风光虽美,但目的地的那份庄严与肃穆早已让人心生敬畏。远远望去,布尔干河畔的高地上,一座迷彩塔楼巍然屹立,五星红旗在塔楼顶部迎风飘扬,显得格外耀眼。河岸一行大字“卫国戍边 无私奉献”跃入眼帘,令人肃然起敬。

  如今,巴尔鲁克山脚下的小白杨哨所已成为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了游人纷至沓来的红色旅游景点。除了小白杨哨所,游客们还可以游览附近的吐尔加辽草原、芍药谷等。

  走进哨所,游客申有宝说:“我是一名退伍军人,从入伍那天起,就会唱《小白杨》这首歌曲,今天来到了小白杨哨所,再次唱起这首歌,感受到了祖国的幅员辽阔和日益强大,希望我们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小白杨传递给我们的戍边精神。”

  要想更深入地了解小白杨哨所的历史与现状,可以走进小白杨哨所展馆。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深情诉说边防战士爱党爱国、无私奉献、忠诚守边的感人故事。此时,那一棵被战士们精心呵护的小白杨似乎不再是一棵树,而是每一个戍边人的“根”与“魂”。

  哨所旁,那棵见证了无数风雨的白杨树静静伫立,树干上“小白杨守边防”几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上世纪80年代,这里只有一座瞭望塔,因为风大,树木难以存活。一位叫程富胜的战士,从家乡带来十几棵白杨树苗,把它们栽种到哨所周围。恶劣的环境导致小树苗难以成活,最终,只有一棵树苗顽强地扎下根来。战士们非常珍爱这棵小白杨树苗,精心照料。这棵小白杨茁壮成长,日夜陪伴着哨所里的战士。军旅作家梁上泉来到新疆采风,听说了这个故事,创作了《小白杨》歌曲。

  小白杨的故事,在哨所传为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战士扎根边防、无私奉献。歌曲的传唱,让这个感人的故事和小白杨哨所逐渐为更多人熟知,参观者络绎不绝。

  “八一”建军节前夕,程富胜和家人回到了小白杨哨所,讲起了当年在哨所卫国驻边的故事,鼓励大家要像小白杨一样坚韧不拔。

  夕阳西下,小白杨哨所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中,显得更加庄严而神圣。在这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边防战士的汗水与泪水,见证了他们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小白杨》的歌声再次响起,它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种精神,激励着无数边防战士默默奉献、守土尽责,书写着新时代戍边卫国的壮丽篇章。

  

  航拍四师可克达拉市朱雀湖风光(摄于7月4日)。杨俊钦 摄

  可克达拉市

  一曲《草原之夜》 一座绿色的城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段若冰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1958年,一部反映军垦战士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纪录片《绿色的原野》在伊犁河谷农四师可克达拉农场(现四师六十四团)拍摄,依托故事背景和当地风土人情,纪录片插曲《草原之夜》诞生。

  这首后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著名东方小夜曲”的歌曲,以悠扬婉转的旋律,抒发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憧憬。

  “等到千里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歌中所唱的美好愿景,像一泓清泉,渗入听众的心房,将人们带到了那片“绿色原野”——四师可克达拉市。

  可克达拉,地处素有“塞外江南”之称的伊犁河谷,有着“中亚湿岛 交响夏都”的美誉,这里有伊犁河谷唯一的绿洲沙漠,草原文化、军垦文化在此交融,自然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让这座城市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城市之美,美在自然。伊犁河谷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可克达拉市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在这里,早上和你打招呼的,不仅是你的邻居,还有散步的野兔、觅食的长尾喜鹊、做运动的松鼠。它们悠闲自得,与市民、游客和谐相处,旁若无人地溜达,当你拿起手机拍照,也许它还会为你驻足停留。可克达拉,让诗与远方从美好的憧憬变为可以惬意享受的美好体验。

  自建城以来,可克达拉市坚持生态优先,依托城市水系建成29座主题公园,城区绿化率高达49%,俨然一座天然氧吧。高空俯瞰,绿地、花圃、林带星罗棋布,在这里,真正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皆美。

  城市之美,重在体验。如今的可克达拉“变了模样”——来到朱雀湖公园,景观石门、湖心亭、风景石、亲水栈道点缀其中,各类乔木和灌木花卉,形成了水绿相间的生态美景;紧邻可克达拉草原的伊水湖沙漠国际房车露营公园,沙漠越野、水上娱乐、沙漠驼铃等丰富的旅游项目让你近距离感受沙漠的壮丽与神秘……

  依托“草原之夜”文化品牌,可克达拉市建设占地1000多亩的草原之夜风情园,举办一系列文旅活动,让游客既可以欣赏到草原的辽阔与壮美,还能参与篝火晚会,欣赏民族歌舞,品尝地道的草原美食,感受草原儿女的热情与好客。

  从一首歌到一座城,歌曲的美好意境同可克达拉市的城市建设水乳交融,文化与自然完美融合,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让这座诗意栖居的城市散发无限魅力。

  

  游客在吐鲁番市葡萄长廊里品尝各种葡萄(摄于8月17日)。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志清 摄

  吐鲁番市

  葡萄熟了 心儿醉了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贝

  说起吐鲁番你会想起什么?绵延的火焰山、碧绿的葡萄沟、沧桑的故城、历史厚重的千佛洞……当然,还有那首悠扬美妙的歌曲,它如坎儿井水般蜿蜒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深情讲述吐鲁番的动人故事。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这首歌曲不仅让阿娜尔罕的心沉醉,也让每一个聆听它的人心生向往。旋律优美,歌词深情,它仿佛有一种魔力,引领着无数人对吐鲁番这片土地充满无限遐想。

  8月,正值丰收的季节,吐鲁番也迎来了旅游的热潮。来自大连的游客黄玉莲感慨地说:“我从小就会唱《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歌曲中描绘的浪漫场景让我对新疆充满了向往。这次特地来到葡萄沟,在葡萄架下品尝鲜美的葡萄,欣赏当地的歌舞表演,真如歌中所唱,美妙无比。”

  提到这首歌,人们眼前便会浮现出被葡萄藤“覆盖”的吐鲁番。在某种程度上,葡萄已经成为吐鲁番的代名词。在这个全国最热的地方,葡萄是大自然赋予的慷慨馈赠。这里气温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葡萄格外甜美。

  吐鲁番的葡萄,似珍珠,像玛瑙,晶莹剔透,甜嫩多汁……任何赞美之词用在它身上都不为过。葡萄产业无疑是吐鲁番的一份“甜蜜”事业。

  据了解,吐鲁番种植葡萄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葡萄产区之一,有“吐鲁番葡萄”“吐鲁番葡萄干”和“吐鲁番葡萄酒”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目前,吐鲁番的葡萄种植面积达63.28万亩,占据新疆葡萄种植总面积的三成左右,更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预计年产量可达150多万吨。

  为了进一步发展葡萄产业,近年来,吐鲁番不断拓宽葡萄产业链条,创新研发葡萄酒、葡萄汁、葡萄籽油等丰富多样的产品。同时,吐鲁番还巧妙地将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葡萄文化相结合,打造了一系列集葡萄文化景观、民俗文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葡萄酒酒窖游览之旅、葡萄酒品鉴盛宴、特色酒桶木屋民宿体验等创新项目,成为当地文旅发展的新亮点。

  这些别具一格的景点与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与品味。在吐鲁番,漫步在葡萄沟景区,仿佛置身于一条翡翠般的长廊中。两旁层层叠叠的葡萄架下,鲜果累累,清甜欲滴。各类民俗风情表演让人深刻感受到吐鲁番独特的民俗魅力。

  在火焰山景区,你可以骑乘骆驼穿越沙漠,乘坐三角翼飞行器俯瞰整片火焰山,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库木塔格沙漠风景名胜区,你可以滑沙冲浪,感受沙漠与城市和谐共存……

  因为一首歌而向往一个地方,因为一个地方而爱上这里的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不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更是吐鲁番的一张生动名片。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引领着我们走进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让我们跟随这首歌曲的旋律一起走进吐鲁番,开启一场难忘的旅行。

  


原文链接:http://www.xjbt.gov.cn/c/2024-08-29/835464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