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法制播报

看兵团如何当好生态卫士建设美丽家园

发布时间:2024-07-24 作者:佚名 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盛夏时节,记者驱车行进在二师塔里木垦区。车窗外、沙漠边,只见胡杨、新疆杨、柽柳等树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这些树木组成的生态防护林绵延近200公里,形成一道坚强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的合拢。

  地处塔里木垦区的二师三十一团、三十三团、三十四团,分别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库姆塔格沙漠东南缘,两大沙漠最窄处不足3公里。这里干旱少雨,植被覆盖率低,过去每年春夏之交,10级以上大风时常刮起,沙尘遮天蔽日。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塔里木河持续断流,塔里木垦区盐碱地、戈壁滩日渐增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两大沙漠以每年前移两米的速度逼近合拢,对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

  “以前,这里三天两头刮沙尘暴,三五十米内都看不见人,我们也试图栽树防沙,但成活率很低。”回忆起往事,三十一团退休职工王先华感慨道。

  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垦区职工群众种植的棉花连年减产。是继续在这里生活下去,还是搬迁到其他地方?这个话题,一度成为垦区职工群众讨论的热点。最终,塔里木垦区6万多名干部职工群众下定决心:向沙漠“宣战”,保卫自己的家园。

  2000年,在上级党委支持下,三十一团决定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在两大沙漠的夹缝地带种植了长1.1万米、宽200米的防风固沙基干林,建起了一道遏制两大沙漠“握手”的绿色屏障。

  与此同时,一场守护、建设塔里木河“绿色走廊”的“战役”在塔里木垦区打响。以三十一团为起点,三十二团、三十三团、三十四团、三十五团、三十七团、三十八团接力奋斗,沿218国道、315国道持续植绿护绿。

  2000年,王先华主动请缨,前往距离团部5公里的沙漠边缘,承担起管理、看护林带的任务。他说:“国家投入那么多钱,全团人付出那么多努力,好不容易才种活的树,没人看护不行。”

  “没有林带保护,棉花活不了,人也留不住。”王先华质朴的一句话,道出了兵团人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的初心。面对两大沙漠的南北侵袭,兵团人开始持续不断植树造林、抵御风沙,改善生态环境。

  多年来,塔里木垦区各团场广大职工群众采用乔、灌、草结合,网、带、片相贯联的“三线”式造林方式,在团场周边建成了由绿洲外围依次向内分布,以荒漠生态林、防风固沙基干林、绿洲内部农田防护林和特色经济林、居民区绿化林为主体的四级生态防护屏障体系。

  三十一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宋财富是参与建设和维护生态屏障的护林员之一。“看着沙漠变绿,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不能让子孙后代再吃风沙侵袭的苦。”回忆起2019年补栽树苗的往事,宋财富记忆犹新,“每天要在沙漠里走3万多步,检查管道、安装滴灌带,常常半夜因为腿抽筋而疼醒。可再苦再累,看着眼前这片绿洲一天天壮大,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如今,一棵棵、一簇簇、一丛丛草木把流沙牢牢锁住。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塔里木垦区职工群众将发展沙漠经济作为统筹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因地制宜种植黑枸杞、梭梭、香梨等经济作物,将防沙治沙与发展特色林果业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以林养林”“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治沙模式。

  眼下,在三十四团各连队,数万棵近3米高的梭梭树整齐排列,守护着职工群众的农田和家园。梭梭树的根系极为发达,一棵梭梭树的根在地下可以蔓延几十平方米,防风固沙效果良好。在梭梭林中套种肉苁蓉,亩均产值超过1000元。截至目前,三十四团已种植梭梭林2.2万亩,接种肉苁蓉8500亩,团场森林覆盖率达34.98%。

  对兵团人而言,如果说过去植树造林,更多是出于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朴素生态危机意识,而如今增林扩绿,则是源自力争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行动自觉。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增收渠道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共享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生态红利,不断书写着大漠绘丹青的生态奇迹。

  


原文链接:http://www.xjbt.gov.cn/c/2024-07-22/834841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