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舆情监督

新重庆·老地名丨涪陵——小田溪

发布时间:2024-03-28 作者:佚名 来源:重庆市民政局

  小田溪

  

  

  在离涪陵城区约20千米处,于涪陵区白涛街道陈家嘴村小田溪乌江西岸的一个小山坡上,有一个面积约为8万平方米的古巴人墓葬群,这就是小田溪巴王墓群遗址。

  这里的故事要从1972年说起。1972年4月,陈家嘴村的村民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挖土制砖,当时的工地就在小田溪的山坡上,村民们散在工地四周各自挖掘,突然有人大喊:“快来看我挖出了什么!”大家赶紧围过去,发现在黄色的泥土里出现了半截闪着青光的金属制器,看上去像是古物件。还没回过神的村民紧接着又听到接二连三的呼喊:“这里也有!”“我这儿也有。”

  大家七手八脚地将东西刨出来、清理干净,发现这是一些青铜制造的器物,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有一些形状像倒扣着的酒樽,有些则像某种凶猛的兽类。“这些东西不晓得是哪个年代的,怕是文物啊!”村民们开始小声地议论,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将此事上报给文物部门。

  很快,文物部门就将发现出土文物的小田溪保护了起来。经过初步鉴定,村民们挖出的东西为古代青铜器,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1972年10月,重庆市博物馆成立了工作小组,正式开始了对小田溪的挖掘、清理、考古工作。

  四川省文物考古所、重庆市博物馆、原涪陵市文物工作组等单位共发掘清理墓葬3座,出土兵器54件,生活用具41件,生产工具8件,其他文物52件。根据铜器上的花纹和文字,基本断定了这里就是战国时期巴国王室的墓葬群。

  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其先王陵多在枳”。枳指的就是枳县(今涪陵东北部)。公元前316年,秦将张仪、司马错率军灭巴,后秦昭王置巴郡于枳县。秦灭巴、蜀后,在原巴、蜀地区首推“以夷治夷”的羁縻治理策略,故而原巴国王室成员也就成为了秦国诸侯等级的贵族。

  2002年开展的发掘工作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收获最丰的,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共发掘清理墓葬13座,出土铜、玉、陶、石、骨、漆、木、金等珍贵文物350余件。出土文物多属战国晚期秦灭巴前后,墓葬规模较大,随葬品等级较高,在三峡地区巴文化墓地中属于规模巨大、规划有序的高等级贵族墓葬群。

  在最为著名的12号墓,出土了许多工艺精湛的文物珍品。其中有一顶巴人贵族将领才能穿戴的“甲胄”,其功能类似于如今的“头盔”,对头部有着保护作用。然而当时的头盔并不像现在一样直接戴在头顶,需在头上先穿戴上一层皮质的帽子,再将甲胄戴于头顶。

  还有一套非常完整的玉组佩,主要构件有玉璧、玉珩、玉环、玉璜、双龙形玉饰、玉鸟形牙饰、桃形玉饰、玉珠、玉管、蜻蜓眼、玛瑙等。历史上,巴人并没有使用玉器的传统,这些精美玉器极大可能是当时的秦朝对西南羁縻首领的封赏之物,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了墓主很可能是巴人最高等级的贵族。

  此外还有一把工艺早已失传的战国斑纹铜柳叶剑,传说当年这把剑出土的时候剑身崭新,剑刃锋利无比,完全不像已在地下埋葬了两千多年。而在检测这把青铜剑的铸造材料和工艺时,专家们竟然发现剑身上有镀铬的痕迹!要知道金属器物镀铬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艺,现代镀铬技术直到18世纪才由德国人发明,一把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墓中出土的青铜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工艺?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对青铜剑进行了几十种测试,最终认定剑身上的镀铬是用一种物理方法镀上去的,这种工艺早已失传,就算现代科技发达,也仍然无法复制出来。

  随着小田溪巴王墓群的考古成果一项项揭晓,小田溪在两千多年前的面貌也慢慢浮现了。这里就是秦灭巴之后的战国晚期,原巴国王族的贵族墓地群。随着时代变迁,自汉代开始,巴人慢慢地融合进了汉民族,这里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被废弃遗忘了。


原文链接:https://mzj.cq.gov.cn/sy_218/bmdt/mzyw/202403/t20240326_1308278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