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法制播报

从“货拉拉女孩跳车事件”看我们日常帮教中的沟通

发布时间:2021-03-27 作者:佚名 来源:上海政法综治网

  最近“货拉拉女孩跳车事件”频频冲上各大新闻媒体的热搜,随着3月8日长沙警方发布警情通报,更是引起了社会层面的广泛讨论。事件中的孰是孰非不予置评,今天,我想从社会工作层面谈谈对此事的看法。

  身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对此次事件最终的结局走向感到十分痛心和惋惜。这是一场悲剧,一场两个家庭的悲剧,一场本该避免,却因沟通不畅而造成的悲剧。

  我们真的了解沟通吗?

  沟通,是我们日常帮教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需要沟通,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需要沟通,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出现的问题也需要沟通,甚至包括日常和同事的交流,和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的互动,开展各项宣传活动,都需要沟通。沟通的重要性,似乎早已刻入我们的血液深处,与我们的工作性质融为了一体。

  然而,我们真正了解沟通吗?

  来看一个例子:

  “小李啊,这个月我遇到困难了,麻烦你帮我向街道申请临时补助。”

  “不是吧?老王,月头你不是刚领取了本月低保吗?这才几天?怎么就用完了?你应该知道现在街道很难申请补助的,而且要有相关证明。”

  “我怎么知道这些规矩,不然我打电话给你社工干嘛?社工就是帮我们解决困难的!”

  这个例子是我们帮教过程中常见的一幕,这算沟通吗?算,但最终却没有产生任何积极正面的结果,社工不但不清楚对象生活困难的原因,也不能帮助对象解决困难,而对象也会对社工产生怨气,进而影响帮教质量。

  无效沟通不仅会浪费时间,更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很多时候,我们和服务对象在帮教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争执,都是因为沟通不畅而造成的。

  如何将无效沟通转换为有效沟通?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善自身的沟通技巧,将无效沟通转换为有效沟通呢?在我看来,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确认自己想要传达的目的,并将信息完整表达出来。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对象已经掌握足够信息,也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对象已理解我们所传达的信息,要反复多次进行确认和提醒。

  上述例子中,街道政策发生变化,申请补助需要提供相应证明,这对于在街道工作的社工来说,是能够很快得知的。但是对于不经常前往街道的对象来说,却不一定知道,误会因此产生。如果我们能够在街道政策改变后的第一时间告知有需要的对象,类似上文例子中的矛盾或许就可以提前避免。

  再来看这个例子:

  “小张,本周末街道这边有个禁毒宣传的社区活动,你有兴趣参加吗?”

  “社区活动?是干什么的?”

  “是一个户外宣传,通过各类活动和挑战任务宣传禁毒防毒理念,形式比较新颖有趣,很多和你一样的年轻人都会参加。”

  “听起来挺有意思的,我应该没问题,不过最近我们公司比较忙,项目要赶进度,有时候周末也会加班,我不能确定到时候是否要加班。”

  “这样吧,周五我再和你确认下,如果到时候你不加班,就来参加,不行的话,那等下次有机会,我再邀请你,怎么样?”

  “好的,没问题。”

  这个例子中,社工将社区宣传的性质和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告诉了对象,让对象明白自己周末将要参加的活动举办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在是否参加活动这个关键点上,社工并没有想当然认为对象周末一定会来,而是决定在周五再次打电话向对象进行确认,这样的沟通才能称之为有效沟通。因此,对于小组和社区活动、政策办理步骤、临补申请条件这些我们曾经告知过对象的事情,要定期进行提醒,千万不要嫌麻烦,这可以帮助我们规避很多本不该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沟通时的语气很重要吗?

  是的,很重要,我们应该重视自己在与对象沟通时使用的语气。切忌使用攻击性语言,切忌使用反问句式,切忌掺杂个人情感,切忌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

  依然是第一个例子,对象内心不舒服的主要原因在于社工小李在沟通时所使用的语气。如果我们将例子中小李的对话这样改动一下:

  “怎么了老王?你月头刚预支了本月低保,是不是最近看病花费很大?没事,老王,你把你的困难告诉我,我们一起来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哎,别提了,儿子学校要补交一笔生活费,我这低保本来就没多少,交完后就所剩无几了,只好厚着脸皮来求你了。”

  “原来如此,老王你别急,现在街道政策有变化,申请临补需要提供相应证明,你先去学校开具一张收取生活费的证明,到时候我陪你去街道事务大厅,看看有没有效果。”

  “好的,我这就去办。”

  这样的沟通会不会更好一些呢?我们不仅了解了对象问题出现的原因,还通过自己的建议让对象暂时与我们达成了一致,方便日后彻底解决问题。

  接纳、尊重、共情,这些都是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但是我们很难在帮教中做到自始至终的贯彻。我们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那种不耐烦和厌恶,都会被我们的话语瞬间放大,对服务对象脆弱的内心产生冲击。类似反问这样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很容易引起对象的反感,进而引起冲突和矛盾,请各位社工同仁仔细回想,当与对象发生争执的时候,自己说话的语气是否也有不妥之处?

  最后,尊重案主自觉也是有效沟通需要重视的一大环节。我知道很多社工希望服务对象改变,希望他们能摆脱过去的生活方式,远离毒品,对于他们依然和过去的“狐朋狗友”混迹在一起而感到“恨铁不成钢”。但是,我们不能抱着“为对象好”的想法强行替对象做出选择,更不能强迫对象接受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只有对象自发想要改变,我们才能够协助其取得成功,任何拔苗助长的行为最终都会失败。背离了这个大背景,无论你如何竭力和对象开展对话和沟通,都只会让对象与你越走越远。

  后记

  “货拉拉跳车”事件中,如果双方的语气能够平和一些,如果双方能够客观告知对方自己的真实意图,那么这起悲剧,或许就可以避免。希望这样的社会悲剧可以给我们的日常工作带来警示和思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只有充分了解沟通的特点,才能避免在与对象的交流中,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希望每一位同工都能保证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不断磨练自己的专业性,为服务对象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原文链接:http://www.shzfzz.net/node2/zzb/n4484/n4495/u1ai1584940.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