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资讯速递

运城市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和传承创新

发布时间:2024-09-19 作者:佚名 来源:山西省民政厅

  “关帝庙、鹳雀楼、后土祠、盐池、柳河东路、司马温公路、大禹街、舜帝街……”一提起这些名字,就会让人联想到山西运城。地名是一个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也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近年来,运城市民政局按照《地名管理条例》规定,深挖地名文化内涵,增强地名文化自信,传承地名文化资源,让地名文化真正“活”起来,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彰显地名文化的独特魅力,讲好“地名故事”,留住运城记忆。

  强化地名挖掘 留住家乡记忆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为后人留下了众多地名文化符号,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化,许多老地名正在逐步消失,其所蕴含的文化记忆也在逐渐淡化,挖掘保护那些已经或濒临消失的老地名史料,刻不容缓。

  为让更多的年轻一代通过地名了解运城的过去,运城市充分发挥地名印证历史、服务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作用,创新地名管理服务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地名文化挖掘,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协调联动地名老专家、党史(地方志)专家、乡村“五老”人员等力量普查地名信息,在乡村著名行动中已完成新增入库更新地名信息871条,新设乡村地名标识6299个,命名更名乡村道路街巷8646条,采集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平台的乡村地名1464条,先后出版《运城市行政区划图集》《运城市标准地名图集》《运城市地名文化图册》《运城地名故事》《运城市地名志》和《运城市地名词典》《运城市政区大全》《运城市主城区街巷地名图》等。

  优化地名管理 赓续地名文脉

  为推进全市地名文化挖掘保护,运城市积极申报山西省优秀地名文化遗产和红色地名申报,首批入选24个地名,将传统文化与地名文化相融合,结合文物保护和非遗名录等资料,打造特色景点,讲好特色故事,弘扬特色文化,赓续特色文脉;保护传统地名,各县(市、区)全面系统挖掘地名资源及其历史文化内涵,鉴定全市范围内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河东历史文脉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名以及记录红色文化的地名。运城市民政局深入挖掘保护历史地名,推动地名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红利,弘扬地名特色文化,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在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运城市民政局还创新地名宣传,突出“多样化”。利用大众媒体、政府官网等平台对新的《地名管理条例》进行广泛宣传,充分调动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等各方力量,参与开展宣传活动,讲述运城地名故事。

  转化地名成果 赋能乡村振兴

  运城市以“历史名村”为抓手,选定在闻喜县裴柏村和临猗县安昌村开展地名助力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工作,结合村庄风貌特点、资源禀赋,设置特色地名标志。结合智能化、信息化挖掘地名助力乡村振兴的独特价值,创新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地名的旅游形象标识功能,擦亮文化名片,打造文化地标;围绕乡村特色地名资源,打造地名文化产品,对地名文化资源进行创意设计和创新开发,将优秀地名故事传出去,将各地游客引进来,以创新模式打造地名文化名片,助力乡村振兴;挖掘乡村地名文化和地名内在价值释放乡村资源要素,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地名文化数字化、形象化,与文化旅游等项目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地名,因地生名,以名寓文。运城市民政局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持续加大地名遗产保护力度,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有效挖掘地名蕴含的历史、文化和内在价值,在继承和创新中延续乡村文脉,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地名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王康雄 )

  



原文链接:https://mzt.shanxi.gov.cn/dsyw/202409/t20240918_965665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