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资讯速递

合肥市:打造具有省会特色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模式

发布时间:2024-09-11 作者:佚名 来源:安徽省民政厅

  合肥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造具有合肥特色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模式,同时承接多项国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任务,2022年荣获全国120个公共服务质量监测城市中满意度位居第一,全国第二批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城市,2023年荣获国务院督查激励,为163.56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幸福养老夯实基础。

  一是坚持先行先试,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地方立法,2016年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颁布实施《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2023年完成《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修订,发布《关于加强老年助餐服务的决定》,分别将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老年助餐等做法上升为立法保障。完善配套政策,先后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合肥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合肥市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等9部文件,近十年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支持。积极开展试点,2017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并顺利通过验收评估。承担国家人工智能条件下养老社会实验、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养老特色基地建设两项国家级试点任务,累计创建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示范点23处。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拓展服务范围。实施政府购买服务,自2013年起建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服务对象由城区70周岁以上低保、空巢和9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扩面至全市60周岁以上经济困难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服务人数从0.72万人上升到2.64万人,总服务超3500万人次。建立高龄津贴制度,2021年建立高龄津贴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目前全市80周岁、90周岁、10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分别补贴115元、230元、580元,综合补贴标准居省内第一,居长三角前列,惠及24.57万余名老年人。开展老年助餐行动,在全省率先实施城市社区养老“助餐工程”建设,把养老助餐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统筹推进。老年食堂(助餐点)由2018年143个增长到851个,助餐人次从60万提升到950万,增长近16倍。刘鸿盛、蒸小碗、青松食品等本土特色餐饮企业参与老年食堂(助餐点)达271个。

  三是坚持统筹配建,织密服务网络。严格配建标准,2017年在全省率先出台新建住宅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管理办法,以全国标准上限,分别按照每百户20和30平米的标准在老旧和新建小区配建养老服务用房。目前,全市建成三级中心1124家,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用房达119.41万平方米,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推进社会化运营,街道、社区两级中心(站)原则上无偿或低偿交由社会力量运营管理。鼓励以县(市)区、开发区为单位,将辖区内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打包交由居家养老服务企业(社会组织)运营管理。培育夕阳红、静安、乐年、社家、医健新安等一批集机构、居家、社区为一体的品牌养老服务机构。综合嵌入式发展,创新打造具备“1+5+X”功能(1个智慧服务平台,托养、助餐、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和便民服务5个服务专区,X项居家上门服务)的养老服务综合体,目前全市已建成运营44家综合体,提供养老床位1100多张,收住长托老年人603人,开展短托服务1.2万人次,日均居家上门服务1.8万人次。

  四是坚持智慧赋能,创新服务模式。建设智慧平台,打造“1+4+5”的合肥市综合养老服务平台,目前录入老年人信息120多万条、养老服务机构400多家,APP日均登录3000多次。以市级为基础,推进县级智慧养老应用平台建设、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智慧化融合发展等模式建设。开展探索试点,依托国家人工智能条件下养老社会实验、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养老特色基地建设两项试点任务,实践探索出一批典型案例。包河区“互联+物联”应用案例入选全国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地区典型案例,庐阳区“1+4+N”智慧养老服务模式被评为全国智能社会治理优秀案例。推广场景应用,探索开展特殊老年人家庭智慧化服务项目,通过家庭养老床位和智慧化适老化改造,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安防、远程监测等养老服务,累计完成适老化改造12324户、建成家庭养老床位4131张。其中,包河区将590名独居老人纳入电力使用监测,为324名独居老年人安装门磁,依托数据分析和预警保障独居老人安全。


原文链接:http://mz.ah.gov.cn/xwzx/sxdt/12248998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