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热门资讯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托起生命之重

发布时间:2024-09-01 作者:佚名 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天大亮,出操的军医已经回到医院,杜子友此时才结束一场持续8小时的紧张手术,一脸疲惫地走出手术室,准备常规的巡视查房工作。

  杜子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九五二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年过半百的他依然扎根临床一线。用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大医精诚、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在军民患者心中立下了一座心碑。

  从2000年至今的24年间,杜子友成功开展和参与包括胆囊良性疾病、胃穿孔、肝囊肿、肾囊肿等在内的近5000例腹腔镜下微创手术,在特定领域取得了不菲成绩,也在托付生命的信任中,救治了不计其数的军民患者。

  “病人安安全全,开开心心地出院,就是我最大的成就。”当了20多年军医,每当救治的患者痊愈出院,就是杜子友最为骄傲的时刻。至今,他依然清晰地记得许多患者痊愈出院时那一张张愉悦的面孔。

  回忆起来,20岁的尕玛永措是他印象最深的一名患者。

  那是2010年4月16日,部队的运输机从玉树地震灾区运来75名伤病患者,作为担负主要救治任务的科室,杜子友和同事第一时间开展巡视查房,为每一名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对策。

  就在巡视查房时,杜子友第一次见到尕玛永措。这名20岁的女孩看上去消瘦、憔悴,意识有些模糊,很快引起杜子友的警惕。通过一项项检查,尕玛永措被确诊为颅内硬膜下血肿、枕骨骨折。

  时间就是生命,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送了命。拿到检查结果,杜子友当机立断,紧急为尕玛永措做了开颅手术。“到了医院,女孩就觉得自己有救了,过去这么久,我至今都忘不掉她那双清澈的眼睛,虽然语言交流比较困难,但我们能从眼神中感受到她对生的渴望和对我们的信任。”

  玉树地震时,上级给科室下达的命令是“保证零死亡”,经过一个月精心救治,杜子友和同事高标准完成了任务,将75名灾区伤病患者安安全全送出了医院。

  今年7月中旬的一天深夜,正在熟睡中的杜子友被一通电话叫醒。48岁的市民马尕四病情危急,需要尽快手术,科室年轻医生没有十足把握,不得不给杜子友打电话。

  经过检查发现,马尕四得的是急性胆囊炎、胆囊穿孔伴有多发肝脓肿,粘连很严重,病情异常复杂,对从医20多年,经验丰富的杜子友来说,这也是一场极具考验的大战,患者病情危急,来不及转院,只能放手一搏。

  00:30分,紧张的手术正式开始,直到7:30分,出操的战友喊着响亮的口号回到了院里,手术才结束。虽然已经累得直不起腰,但手术的成功,让杜子友感到无比欣慰。那天下午,正在休息的杜子友,再一次走进手术室,又连续“战斗”了四小时。

  “病人到了,就是命令到了。”作为一名军医,杜子友不论在上班,还是在家,不管是白天抑或黑夜,患者一到就看病,电话一响就出诊,为此,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着接听出诊的电话。

  一头是患者,一头是家人,作为一名医生,杜子友用仁心仁术守护了无数人的生命健康,却疏于对亲人的关心照顾:“我亏欠家人太多,但能让更多人战胜病痛恢复健康,值了。”

  2023年3月,杜子友趁休假时间,带着妻子回到重庆老家,顺便在重庆西南医院体检,不料,妻子查出了癌症。“我当了一辈子医生,从来没有想过我的亲人会得这么重的病。”

  20多年军医生涯,杜子友守护了无数人的生命健康,却在妻子重病时无能为力,甚至陪伴都成为一种奢望。对妻儿家人的亏欠成为他心中唯一的遗憾。

  所幸,经过系统治疗,杜子友的妻子病情已趋于稳定,他把妻子接到身边,在工作的同时,承担起照顾妻子的责任。“医院人才青黄不接,我最着急的就是团队建设这件事儿,科室年轻医生成长起来能够独当一面,我就可以安心照顾老伴了。”

  作为一名军医,杜子友平日里喜欢听军歌,一首《高原战士最听党的话》是他经常听的一首歌。他说,这首歌生动展现了“老西藏精神”,我们是这一崇高精神的见证者,亲历者,也是传承者,作为一名军医,不管多苦多难,都要将这种奉献、牺牲精神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原文链接:http://www.qinghai.gov.cn/zwgk/system/2024/08/30/03005235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