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热门资讯

【走进221致敬元勋——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住在“信箱”里的人们

发布时间:2024-08-28 作者:佚名 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妈妈,爸爸去哪里了?”

  “你们的爸爸,在信箱里呢!”

  对于每个老“221人”的家属来说,这段对话在当时可以说得上是司空见惯。

  221基地从筹建开始,就对安全保卫保密工作要求极为严格,做什么工作、研究什么内容,都会根据工作需要和工作性质有计划、分层次地向科研技术人员和党政干部进行交底谈话。交底的时候,会给每人发一个保密包,并按人编号,保密本全都有页号编码,科研用纸和保密本在非工作时间,必须装入保密包交到保密室专门保管,上班时再按规定取回。

  动员讲话(资料图片)。

  

  科技攻关(资料图片)。

  

  阅读来信。

  

  信箱旧址。摄影:魏雅琪

  1962年,在基地建设期间,集中于北京攻克原子弹理论及设计的科研人员,先期抵达金银滩草原,开始了“草原大会战”,年轻的小梅就是此时调到221基地工作的。

  “我们一起为打造中华核盾牌贡献力量吧!”小梅期待着和男朋友共同开创事业。可是,由于小梅的男朋友有海外关系,组织没有同意,并且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小梅若想从事这项绝密工作就必须作出选择。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对于每一个来到221基地的人,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传的不传,保单位性质、保单位地址、保隶属关系的“五不三保”原则是铁一样的纪律。

  尤其是信件中不能谈论与研制工作相关的任何事情,不能出现任何有可能暴露单位性质、单位地理位置的字词,甚至不能出现“草原”“海拔”等容易引起联想和猜测的词语。

  小梅深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密工作事关全局。于是,她毅然地给男朋友写信,以一句简单的“我们结束吧,各自保重。”中断了两人的恋爱关系。

  此后,小梅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一直拒绝处对象。在这期间,她的男朋友出国留学,为了等她也一直未娶。

  直到15年后,小梅调离221基地,这对青梅竹马的恋人才终于历经坎坷喜结良缘,那一年两人都已年近40岁。而那关于基地里的点点滴滴,小梅在此后的生活中也从未提及,保密已深深地刻在了她的心底。

  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和纪律,是221基地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底线,这也保证了核事业最终能走向成功。

  “当时的通信流程,全厂是统一的青海省西宁市500号信箱,各个分厂机关有分箱,写完信后必须经组织上级批准,对信件的要求是不允许有具体地址的,统一青海矿区……”原221厂厂长刁有珠曾写下这样的回忆。

  就是在那一个个不同的代号,一个个信箱号码中,深藏着“221人”从事保密工作的情怀。

  1959年2月,山东军工袁学平来到221基地。20世纪60年代生活困难时期,父亲带着仅有的干粮,按照他信上写的青海矿区地址,从山东出发,一路几经辗转,终于到达青海西宁。

  “请问青海矿区在哪里?”可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老人的每一句询问都没有回音。

  老人就此住在了西宁街头,每天捧着儿子的信,在不同地方打听这个“矿区”的位置。碰巧,有一天,老人在询问过程中遇到了袁学平的同事。同事则非常谨慎,既没有把老人带回去,也没有向他透露任何“矿区”的事情,而是带着老人在西宁先安顿下来。随后急匆匆地赶回基地,找到袁学平。

  “你父亲来找你了,因为保密原则,我什么都没有说,他还在西宁等你。”得知消息后,袁学平赶忙请假前往西宁。最终见到父亲时,一个多月的风餐露宿让老人面容浮肿,他抱住父亲泪如雨下……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一份事业换来一生坚守。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服役近40年的奋斗历程中,共有数万人参加了“草原大会战”。

  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工人,在那个岁月里,他们无一例外,都住在了“信箱”里,默默无闻,一头是他们不畏艰辛、埋头苦干的画面,另一头则是家中无尽的牵挂与惦念……


原文链接:http://www.qinghai.gov.cn/zwgk/system/2024/08/26/03005197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