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追踪报道

风从海上来 潮涌渤海岸

发布时间:2024-08-24 作者:佚名 来源:辽宁省政府

  

  繁忙的营口港。

  

  

  

  渔民正在处理刚刚打捞上岸的海蜇。

  

  

  

  中交营口LNG接收站项目施工现场。

     渤海之滨,烟波浩渺,白浪滔天。

  拥有165公里海岸线、海域面积1507平方公里的营口,从开埠通商到自力更生,从对外开放到融入“一带一路”,走上陆海统筹、向海图强、科技创新、开放发展之路。

  因海而生、依海而兴的营口,紧紧把握“海洋”这一鲜明的城市特色,依托临海优势,以三年行动为总牵引,加快培育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释放“蓝色潜力”,推动海洋经济“加速跑”,2023年,营口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2.63%。

  面向未来,营口市将深入贯彻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精神,锚定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让“蓝色粮仓”更丰饶,“蓝色引擎”更强劲。

  仙人岛的七十二变

  在渤海之滨的众多岛屿中,仙人岛无疑是有故事、有内涵、有活力的一个。仙人岛的“七十二变”,折射出营口转身向海的坚强决心,向海图强的丰硕成果。

  仙人岛是一个繁忙高效的港区。这里水深浪静,终年不淤不冻,是东北地区难得的深水良港。在营口港的业务版图上,鲅鱼圈港区作为主体港区,主要承载集装箱、煤炭、钢材、粮食等业务。仙人岛港区则是营口临港工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主要建设与临港匹配的专业化码头及配套设施,主要承载原油和散杂货业务。两大港区业务上各有侧重,地理上互为掎角,功能上相互协同。

  今年5月,仙人岛港区201、202、203号3个5万吨级多用途泊位通过对外开放验收,标志着仙人岛港区实现全面对外开放。仙人岛最大的泊位是2009年投入使用的1号30万吨级原油码头,如今,2号30万吨级原油码头建设如火如荼,建成后,两大码头双剑合璧,将翻开仙人岛港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一页。

  仙人岛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开发区。提速提质临港经济,实现港产城协调发展,是仙人岛肩负的使命。随着中国海油、中国华能等世界500强企业先后入驻,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的优质项目相继落户仙人岛经济开发区。

  盛夏时节,投资上百亿元的中交营口LNG接收站项目施工现场塔吊高耸、焊花四溅,一派繁忙而有序的场景。中交营口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超说:“我们抢工期抓进度,目前工程总体进度近半。”

  仙人岛还是一个海洋牧场。仙人岛富晨海洋牧场项目总面积1.2万余亩,致力于打造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网箱养殖、底播增养殖、休闲渔业等新业态。目前,海参等海产品已投入网箱养殖,预计今秋上市。

  仙人岛更是一个风光旖旎的风景名胜区。这里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白沙湾黄金海岸和万亩槐树林,细白如银的沙滩、余晖洒金的海岸、随风舞动的风车、历经沧桑的明代烽火台……仙人岛集海洋、森林、海岛、古迹于一身,成为环渤海高品质文体旅热门目的地之一。

  如今的仙人岛,港口物流、能源化工、综合贸易、滨海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各具特色,相得益彰,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桥头堡”和“试验田”。

  分身有术的营口海蜇

  凉拌海蜇皮、老醋蜇头、海蜇里子炖白菜、海蜇爪子炖拉瓜……走进辽河老街的大小饭店,可以品尝到多达数十种的海蜇菜肴。

  营口是我国纬度最高的海产品生产基地。在众多的海产品中,海蜇是当仁不让的“明星”。

  从高山平原之间逶迤而来的大辽河,在营口奔流入海,带来大量的浮游生物,加之渤海低温、高盐的生长环境,让营口成为海蜇生长的“乐园”。

  营口海蜇形美味鲜、口感爽脆、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丰富的胶原蛋白和大量活性物质,是我国八大海珍之一。相传,清朝乾隆皇帝第二次东巡时,吃到御厨精制的营口海蜇后赞不绝口,海蜇也从此进入了宫廷食谱。

  从百年赶潮、千帆竞发的海蜇渔场,到年繁育海蜇苗4亿头、养殖面积超5万亩的海蜇牧场;从掌握独门秘籍的海蜇工厂,到占据全球海蜇市场C位,营口人一直是我国海蜇产业的弄潮儿。

  营口海蜇年加工量和年出口量均排在全国首位,是全国最大的海蜇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海蜇之乡”称号。

  营口不仅盛产海蜇,更拥有完整的海蜇全产业链:有近5万营口人从事海蜇养殖、捕捞、收购、加工、贸易行业,业务遍及海内外。国内海蜇加工企业80%以上由营口人开办,营口海蜇贸易量约占全国80%以上,上海各大水产市场销售海蜇人员90%来自营口。

  买全球、卖全球。“中国海蜇之乡”的眼光与胸襟已拓展到海外。从东南亚到非洲、从欧洲到南美,营口人把世界各地的海蜇运回家乡加工,又远销到世界各地,使营口成为全球海蜇生产、加工、贸易、流通集散整条产业链的核心。据统计,营口产海蜇成品中,采用进口原料加工的占总量的9%。

  全国海蜇出营口,营口海蜇出盖州。盖州市海蜇加工及出口量居全国之首,占全省80%、全国60%份额,是全国最大的海蜇捕捞场和国家海蜇出口基地。2020年,位于盖州市的辽宁中顺海蜇交易市场投入运营,实现了海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并逐步走向精细化、标准化。

  营口辰光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陶思晴说:“过去是卖水蜇、卖蜇皮儿,靠量取胜。现在对裙边、爪子、脑子、里子精细分解、精深加工,靠品质和品牌取胜 。”

  无论是饭店里花样翻新的海蜇菜品,还是层出不穷的海蜇成品,营口人通过延链补链强链,让海蜇“分身有术”。他们发掘海蜇全身每一个部位的价值,打通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激活创新的每一个要素,把“营口海蜇”打造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开启创新驱动、品牌崛起的新航程。

  营口海货的鲜味密码

  营口是我国纬度最高的海域,冬天近海甚至会结冰。较低的水温使水产品的生长周期变长,对于贝类和冷水型鱼类而言,更长的生长周期意味着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的更多累积,保证了鲜嫩多汁的口感。

  华灯初上,辽河老街热闹非凡。夏夜是属于烧烤、海鲜与啤酒的,营口出产的贝类鲜度足、口感好,烧烤过后带着极鲜的汁水,连汁带肉一口吃下,鲜味与香味轮番滚动。再佐以产自本地的可口可乐与百威啤酒,令无数游客大呼过瘾。

  营口人珍惜海洋的馈赠,用尽巧思,将河海之鲜留在食客的唇齿之间。

  泥溜儿、玻璃牛、海锥儿……先民们赋予这些营口海鲜十分接地气的名字,这些看上去朴实无华的地域美食十分扛打,既出现在市井小巷的烟火升腾里,也出现在星级酒店的必点菜单上。

  蛸夹子豆腐是营口一道著名的特色菜,以本地特产野生蛸夹子(芦蟹)为主要食材制作而成,其制作技艺已入选营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口感脆爽的海蜇、壳薄体肥的对虾、肉质肥硕的鲅鱼、鲜味十足的文蛤……营口海鲜出现在全国各地,为食客奉上一场又一场视觉与味蕾的双重盛宴,成为营口美食、营口文化走出去的绝佳载体。

  百年港城的精彩蝶变

  沿着辽河遇见海,在美丽的西海岸,赏夕阳坠海,观鸥鸟起舞,在辽河老街体验氤氲的烟火气,在西炮台感悟凛凛英雄气……入夏以来,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本地居民,不约而同地一路西行,在海边漫步,看看百年老建筑,感知百年港城的历史回响。

  1861年,营口开埠,成为东北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作为那时东北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营口有着“东方贸易良港”“关外上海”等美誉。

  1984年,随着第一声开山炮的响声,营口港鲅鱼圈港区开工建设。从此,营口港从河港转身向海,在渤海湾畔开启了走向深蓝、再展雄风的全新征程。

  从河到海、从辐射东北腹地到融入“一带一路”,营口港成长为亿吨级港口,并贯通起一个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壮阔故事。当年盛产鲅鱼的鲅鱼圈,也在港产城联动中完成了从小渔村向开放海港城的华丽转身。

  历经40年峥嵘岁月洗礼,营口港已成为全国最大集装箱内贸港,航线覆盖我国沿海30个主要港口。航运业务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个港口,日益显现出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独特神韵。

  渔市街道、滨海街道、望海街道……河海印记在营口随处可见,因海而立、向海而兴的基因深深镌刻在百年港城的每一个角落。今天,营口人再一次把目光转向蔚蓝之海,重新认识海洋、亲近海洋、拥抱海洋,争当海洋强省的桥头堡和弄潮儿。

  

  

  


原文链接:https://www.ln.gov.cn/web/ywdt/qsgd/ass_2_1/2024082015494744188/index.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