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资讯速递

“乡村著名在行动”(八)

发布时间:2024-08-24 作者:佚名 来源:安徽省民政厅

  按:2024年6月,安徽省民政厅印发《关于确定省级“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名单的通知》,确定16个县(市、区)为省级“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为推动我省“乡村著名行动”进一步走深走实,尽快取得实效,安徽省民政厅微信公众号开设“乡村著名在行动”专栏,陆续推介全省“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的创新做法、有益探索,供各地学习借鉴。本期推送黟县经验做法。

  

  以“三个坚持”推进“乡村著名行动”

  

  黟县地处安徽省南部,有着2000多年的建县史和800年的徽商发展史,县域面积85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5万,辖5镇、3乡。黟县享有“世间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的美誉,是千年古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

  一、坚持守正创新、赓续文脉,对不规范地名说“不”。黟县高度注重地名规范化建设。一是制定《黟县地名总体规划》和《黟县地名管理办法》,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地名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在地名规范化管理中的职责。地名命名更名严格按照申报、踏勘、社会征集、专家评审、地名委员会审查、政府常务会议审批等程序。2024年以来,全县共命名、规范标准化地名1000余条,实现街路巷地名乡村全覆盖;设置智慧门牌4.8万个,实现县域乡村全覆盖。二是组织专家学者、村民代表,对自然地理实体、乡村居民点、乡村道路街巷、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旅游景点开展拉网式排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规范命名无名路街巷、居民点。将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特色、经济社会发展元素融入地名,从源头规范乡村地名命名工作。三是注重提高新生乡村地名文化内涵,在命名更名中注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保护好具有黟县地理、语言、物产、行政区划特征、反映黟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民间广为流传、史志典章中有记载的5类地名。四是依托百度、高德地图“点亮”地名,方便商贸流通、快递进村、游客打卡,畅通乡村微循环。“入网”“上图”数字化地名1200余条,助农导航乡村全覆盖。将地名标志设置纳入县域总体规划,把地名标识标牌设置与城市道路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二、坚持以文著名、以文彰名,推动“古村赋名”“古村著名”。黟县有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个,中国传统村落46个,千年古镇3个。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建立古街巷地名文化遗产相结合,“古村赋名”“古村著名”实现全覆盖。一是“古村著名”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千年古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卢村地名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命名崇德巷、慎德巷、贤德巷、庆德巷、俊德巷、志诚巷、思成巷、思济巷等具有鲜明徽文化特色、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街巷地名。遵循历史和习俗、尊重群众的情感和创造性,命名官府街、前街、中街、葫芦井巷、双茶巷、一人巷等活色生香,充满韵味的街巷地名,以及驷车桥、臣忠巷、卢璘巷、卢储巷等深厚历史名人故事的街巷地名,用新时代的乡村好地名展示和提振卢村精气神。二是“古村著名”与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相结合。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地名的命脉。它包含了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构成了地方独具魅力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间传统,以及人们的某种情感和愿望,是人们的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黟县碧阳镇碧山村许多民宿、客栈等旅游经营户、老板都想把自己的店名、字号命名到街巷路名中来。但按照体现历史、体现碧山文化传统,彰显碧山特色的“古村著名”原则,最后命名了耕读园路、盐客路、东头街、人字街、翰林弄、培筠弄等48个有故事、有历史、有传说、有文化的街巷路名,并成了碧山民宿发展、乡村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是“古村著名”与建立古街古巷地名文化遗产相结合。街巷是百姓生产、生活的聚集地,是城市和乡村的基本元素。街巷地名文化是百姓身边的文化,有着百姓最直接的存在感、获得感和自豪感,蕴含着最为细腻、广阔而深厚的文化。黟县登记、公布、建立古街巷地名600余条。在街巷两头或原址附近设立地名文化艺术标志物、标志牌或标志墙,深入解读街巷老地名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人文价值,诉说乡音,记住乡愁。恢复和起用黟县古城核心区“郭门街、麻田街、泮邻街,名贤里、桂墩里、杏墩里”等“九街十六弄”老地名,再现宋代以来黟县民间传统人文活动,做到地名文化与历史文化、商业文化共融。

  三、坚持产业赋能,做实“地名+农产品”品牌。一是注重发挥“地名+农产品”标识功能,打造五溪山毛峰、黟山石墨茶、黟县香榧、渔亭糕、洪星笋尖、西递腊八豆腐等一批地名特产、地名美食、“地名+农产品”金字招牌。重点推介“地名+农产品”的概况、荣誉、个性信息、评价;“地名+农产品”的地名文化承载、历史、故事、传说;农产品特殊的制作工艺、方法;“地名+农产品”的特色、特点,包含的寓意、乡愁。把乡村地名元素和地名文化内涵与乡村特色产业品牌有机融合,形成“地名+农产品”品牌发展促进机制。二是注重用互联网思维讲好地名特产、地名美食、“地名+农产品”故事,制作“一杯渔亭”咖啡、米酒、米露,定制“渔亭有礼”礼盒、“欢欢喜喜庆渔年”年货大礼包等文创产品,讲好渔亭糕、渔亭茶叶、渔亭粿、渔亭烧饼等特产美食、传统技艺与渔亭地名文化的衔接,探索和实现地名文化品牌价值,让越来越多的黟县地名农产品走向市场。

  下一步,黟县将进一步推动地名文化与旅游文化、非遗文化、饮食文化、乡土文化、商贸文化深度融合,实现“地名+乡村旅游”“地名+乡村文化”“地名+乡村产业”等“地名+”共建共享发展模式,促进文旅资源开发、快递电商发展、居民生产生活、基层社会治理、数字乡村建设等地名应用。


原文链接:http://mz.ah.gov.cn/xwzx/sxdt/1224590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