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舆情监督

新重庆·老地名丨綦江区——渝黔要道通古今

发布时间:2024-08-24 作者:佚名 来源:重庆市民政局

  简介

  綦江区,是重庆的卫星城、主城都市区重要支点、重庆“南大门”。綦江区位于重庆市南部,东连南川区,南接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桐梓县,西临江津区,北靠巴南区,面积2747平方千米,人口101.13万。

  綦江区不仅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渝黔战略合作的联结点、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庆门户”,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之城,已有1400多年的州县建置史。1926年,重庆最早的党支部诞生于此。綦江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时重庆唯一的过境地,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英勇善战,屡建功绩”的原红四军军长王良等革命先贤。綦江是“中国农民版画之乡”。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有白云观、鸡公嘴及明代石门寺石雕、红岩坪恐龙足迹等文化、旅游景点,有黑山、横山、古剑山等休闲旅游区和风景区。

  

  

  地名由来

  “綦江”之名来源于“古綦市”,江以綦名“綦江”,区以江名为“綦江区”。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分江津县地置南州,并置隆阳县,州治、县治均在今綦江区古南街道,是綦江建置之始。元惠宗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明玉珍据蜀称帝,在重庆建立大夏国,改元大夏天统。同年改南平綦江长官司为綦江县。“綦江”之名自此始,至今600多年不变。

  地名趣谈

  綦江区是一座四面环山、三水交融之城。今天的綦江河静谧沉稳,展现出喧嚣之后的从容姿态。

  綦江区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遗迹。綦江区的高速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清史稿·盐法》载:“初,川盐以滇、黔为边岸。而黔岸又分四路,由永宁往曰永岸,由合江往抵黔之仁怀曰仁岸,由涪州往曰涪岸,由綦江往曰綦岸。”首站从江口出发,经綦江城区到达东溪羊蹄洞,在羊蹄洞沿岸起盐,主要汇集在东溪镇的王爷庙附近,囤积在专门储盐的房子内,再经过分配,由背盐工人分销到赶水、贵州等地。由盐运而带来沿江市镇的形成,这是綦江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綦江区高速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川黔公路的首站是綦江,直达贵阳,再延伸至昆明,接缅甸国境,綦江在当时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加之綦江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民国政府的一些重要军事、政治机关和科技企业搬来綦江,綦江的各项事业迎来了迅速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曾经在綦江沱湾镇短暂驻扎过。

  綦江高速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三线建设时期。綦江、万盛、南川在此时成了四川常规武器工业布局的南线。在此期间,綦江布局了重庆四钢厂、庆江机器厂、双溪机械厂等多个军工厂。再加上抗日战争时期从南京迁移过来、日后成为中国最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的綦江齿轮厂、飞机制造厂,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成立的重庆钢丝绳厂、重庆铝厂、打通煤矿、松藻煤矿、南桐煤矿等,使得綦江形成了能源、冶金、齿轮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并成为当时西南第一大工业强区,一时风光无二。

  2017年,渝黔铁路全线贯通,重庆与贵州的经贸合作上升到新高度,这给了处在重庆与贵阳两大城市之间的綦江一次难得的发展契机。这条南向通道是渝新欧线上的重要一环,将西北与西南,中西亚、欧洲与东南亚连接起来,形成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

  僚人和南平文字碑

  綦江区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遗迹,永城镇出土的一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打通吹角坝出土的青铜铣和双耳铜釜等文物就是最好的例证。清溪河岩壁上的僰人穴居、僰人岩墓文化遗址,当地人称为“蛮子洞”,是巴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綦江境内有条河叫綦江河,綦江河贯通綦江南北。此河最早叫僰溪、夜郎溪、南江,起初僰人居住于此。后来僚人来到这里,僚人凶狠好斗,僰人远避,迁移到金沙江一带。

  僚人约于战国末年开始出现在藻渡河流域,据推测,他们可能是来自于重庆的巴人,也可能是来自于贵州的夜郎人,或者可能是两者的结合。因为他们大多居住在南平一带,被称为南平僚人。到唐代末期,统治者封南平人王才进作为宣慰使,南平人曾经有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宋初,宣慰使王才进死后,南平人分裂为数个小群体作乱周围。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梓夔访察使熊本率兵讨伐,进驻铜佛坝(今綦江赶水),溯藻渡河而上,在铜鼓滩一带与僚人激战,“焚积聚,以破其党,木斗气索,举溱州五百里地来归”(《宋史·熊本列传》)。此战非常惨烈,大多南僚被杀。经过宋军两次讨伐,幸存下来的南平僚人被迫迁徙,一部分向南迁徙到贵州、湖南、广西、云南等地,另一部分跨国迁徙到越南和老挝,还有的到了泰国。

  南平僚人虽然离乡背井,不断迁徙,但是他们还是留下了一些痕迹。比如綦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南平僚人文字碑,这块砂石碑在綦江东溪古镇被发现。此碑外观很普通,高90厘米,宽50厘米,厚10厘米,历经时间风雨已经有些风化,上面刻有看不懂的字符。据重庆商报报道,这一神秘文字碑是一位叫李庆生的村民在綦江县赶水铜佛坝(重煤集团松藻煤电专用铁路线麻沟路段)发现的。

  经有关专家研究,这块石碑是当时居住在綦江流域的僚人留下的,一共有108个字符,但是这些文字至今没有完全破解,专家只辨认出了其中的二十几个字符。

  在东溪古镇太平桥下游约五十米处,王爷庙的对岸,耸立着四块石碑,石碑高约2.4米、宽约1.2米,每块石碑两侧及顶部都有石板护卫。这四块古老的石碑中有两块石碑上方部分缺失,所有的碑面都严重风化。这就是现存的“南平僚碑”。这些石碑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一经发布,就引起了泰国有关专家的关注,泰国著名历史学泰斗巴色·纳那空教授,不顾95岁的高龄,于2012年5月5日下午率泰国历史学家考察团,亲赴綦江考察南平僚碑之后,确认泰国人祖先曾在东溪生活,并宣称这是泰国史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石碑上的文字充分证明了泰国文化与綦江文化的历史渊源,是难得的文化遗存。

  藻渡河流域一带也发现过僚人残碑、僚人岩画。2006年4月,民俗研究专家、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王国祥教授,对綦江丁山等镇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了南平僚“古皇城”遗址。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不同,不同的特点、色彩,汇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它的独特魅力。

  东溪古镇

  东溪古镇位于渝黔高速公路的綦江区东溪出口处,距中心城区仅有1小时车程。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曾在此设丹溪县,历史人文景观十分丰富。东溪古镇是目前留存的最完善的原生态古镇之一,其环境独特、民风古朴、文化形态丰富、布局别致,是重庆十大古镇之一。东溪之名,因“紫气东来,溪水长流”而得来。

  东溪在春秋战国时属夜郎古国。夜郎古国臣民多系峒丁、峒蛮、峒僚,除少数居洞穴外,他们大多居吊脚木楼,飞檐走阁,雕龙刻凤,颇具特色。东溪保存的传统吊脚木楼、七孔子崖汉墓群就是夜郎古国的见证和缩影。

  走进古镇,脚下磨去棱角的青石板或许就是川黔盐茶古道的一环。周围3000余棵黄桷树枝繁叶茂,小桥流水人家,是美院师生喜爱之地。一村、二碑、二石、三宫、三瀑、四街、五桥、六院、七巷、八庙、九市、十景,让人流连忘返。电视剧《傻儿师长》《红色追击令》《记忆之城》《无言的山脉》《失孤》等也来此取景,东溪古镇还是120集大型情景电视剧《乡里人家》的拍摄基地。

  东溪这个千年古镇流传着许多故事。比如明武宗微服私访东溪,下令改造綦江河,留下“武宗皇帝降旨,孙公豹打滩”的传说。东溪上书村的岩石上刻着三块石碑,该岩石下有一小水沟,沟里溪水流向大河,水沟上用三块石头搭成一座石桥,同时又在该岩石下端刻有一块碑,便有了“一石三块碑,三石一座桥,一脚踏两省”的说法。此外还有曹天泉与贺龙长谈后立下的“抚我孑遗”自省碑等。

  东溪镇农民版画渊源于民间古老的木刻版印年画“财神”等,始于宋代,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綦江是农民版画之乡,东溪是綦江农民版画的发源地。

  “姜麻鸡,白砍鸡,酱油麸醋多放些”“天天盼赶场,为了哪一样?芝麻杆,麻糖块,糍粑米花糖!”东溪古镇的美食让人流连忘返。

  鸡市坡的黄荆豆花,是用当地一种叫臭黄荆的野生小灌木叶制作的。綦江还有一种特色美食:东溪豆腐乳,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三天不吃能让人想得慌。

  东溪古镇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历史,远古的僰人、僚人以及后来的汉族人民共同写就了属于綦江的文化传承。


原文链接:https://mzj.cq.gov.cn/sy_218/bmdt/mzyw/202408/t20240823_1354526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