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资讯速递

“乡村著名在行动”(四)

发布时间:2024-08-17 作者:佚名 来源:安徽省民政厅
    按:2024年6月,安徽省民政厅印发《关于确定省级“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名单的通知》,确定16个县(市、区)为省级“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为推动我省“乡村著名行动”进一步走深走实,尽快取得实效,“安徽省民政厅”微信公众号“乡村著名在行动”专栏,陆续推介全省“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的创新做法、有益探索,供各地学习借鉴。本期推送六安市有关经验做法。

  

  著乡村地名 建画里乡村 留梦里乡愁

  以实施“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根据民政部及省民政厅有关“乡村著名行动”部署要求,六安市立足资源禀赋,紧盯目标任务,坚持因地制宜,扎实做好乡村地名管理工作,逐步夯实乡村社会治理“底座”。

  一、坚持统筹推进发展,让地名网络“密起来”。一是统筹谋划。六安市民政局严格落实民政部及省民政厅的决策部署,于2024年3月,联合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等12部门制定印发《六安市“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在各县(区)全面推开,结合安徽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遴选11个乡镇作为先行区,致力打造乡村地名精细化“样板”,为全面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先行探路。二是强化协同。六安市民政局充分发挥地名管理工作协调机制作用,积极推动乡村地名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大局。通过点对点对接市委农办、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局、市邮政管理局等部门,将“乡村著名行动”与和美乡村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四好农村路等工作有机结合,不断加强改进规范乡村地名管理机制,确保“乡村著名行动”各项任务落细落实。三是规范命名管理。先后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地名命名更名相关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乡村地名道路名称的通知》等文件,规范地名命名申请、审批、备案、公告等各环节流程。明确加强前置管理,确保乡村道路建设与地名命名同步落实,最大程度减少“事后规范”。截至6月30日,全市累计命名乡村地名319条,有效提升了乡村地名命名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二、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让地名标志“靓起来”。近年来,六安市大力实施乡村地名标志建设,让地名标志成为一道靓丽的乡村风景。一是健全导向体系。严格依据地名标志(GB17733-2008)国家标准等文件规定,规范管理村牌、街路巷牌、门楼牌等各类地名标志,健全乡村地名标志导向体系。全市按照“覆盖合理、位置明显、标示准确、导向清晰”的原则设置地名标志,共维护设置乡村地名标志1926块。同时推动将地名标志设置与地名命名、更名工作紧密衔接,力争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置,努力实现乡村地区“有地就有名,有名就有标、标志成体系”。霍山县民政局会同住建、交通等部门对存在污损、字迹模糊错误等100余处不规范地名标志牌进行清理更换,对未设标的30余处乡村道路新设地名标志牌,为地名信息采集上图提供基础依据和标志支撑,有力服务县域旅游。二是探索特色标志。乡村特色地名标志牌承载着乡村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通过设计、材质、文字等元素展现乡村的独特魅力。六安市民政局鼓励各县区深入挖掘乡村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地方特色,将乡村旅游、特色产品、传统建筑、自然景观等作为设计灵感融入乡村地名标志设置,全市共设置特色地名标志130块。特色地名标志已经成为一张特殊的乡村名片,向外界展示着乡村发展潜力,不断增强乡村吸引力和美誉度。三是运用智慧门牌。随着数字乡村深入发展,数字门牌、智慧门牌已经成为便民服务的重要“窗口”,六安市统筹推进城乡标准地址和门楼牌号编码工作,市级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搭建标准地址管理服务平台、制作安装门楼牌等地名标志。在主城区及周边地区共安装“智慧门牌”38000多块,扫码访问27万人次,将地名公共服务延伸到群众身边。

  三、坚持保护利用发展,让地名文化“活起来”。一是重视成果转化。深入开展地名文化调查研究,探索地名文化保护和传承路径,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群众、咨询专家等方式形成调研报告,为乡村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打下坚实基础。聚焦成果转化,先后出版《六安市标准地名录》《裕安区标准地名录》《裕安地名故事》《霍山地名故事》《霍邱地名故事》等书目,切实提升六安地名公共服务能力。金寨县花石乡深度挖掘地名文化内涵,以地名为载体,编撰《花石乡乡志》《大湾脱贫志》,将富含红色基因和历史文化的地名收录其中,为新建道路、居民点命名提供支持。二是建立保护机制。公开征集文史、民俗、旅游等领域专业人员组建六安市区划地名工作专家库,有效提升区划地名公共服务能力。出台《六安市城区地名总体规划》,重新激活使用老地名,采集“文庙街、淮王街、书院拐、九墩塘”等承载古城文化和蕴藏丰富地名故事的老地名。收集建立 60 条历史地名采词库,采集“边城郡、东城都、史公祠、社稷坛”等见于地方文献的历史地名,充分展现六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地域文化。联合史志室、住建、文旅等部门制定印发《六安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自2024年起逐步建立市、县(区)两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符合要求的地名全部纳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合理利用,更好发挥地名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助力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拓展宣传渠道。在市民政局微信公众号开设《六安地名故事》《走进千年古镇(村落)探寻历史记忆》《生肖话地名》等专栏宣传地名文化,针对“乡村著名行动”开展《六地有名知多少》系列宣介活动,目前已发布17期,有效扩大宣传范围。积极指导各县区围绕“乡村著名行动”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宣传活动,地名文化进社区、进学校,制作地名宣传视频,累计开展相关宣传活动70次,覆盖35000余人次。霍山县探索建设地名文化主题公园,以辖区内16个乡镇地名来历为主题建设地名故事墙,同时设置地名文化展示牌对县内著名旅游景点进行宣传推广。叶集区在皖豫线边界地区打造边界地名文化主题公园,将平安边界建设和地名文化有机融合。

  四、坚持数字乡村发展,让地名服务“实起来”。联合市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文旅局、邮政管理局,宣传推广使用“乡村著名行动”采集上图小程序,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扩大宣传推广渠道。一是推进采集上图。依托国家地名信息库和互联网地图,加大乡村地名信息采集汇集力度,全市已采集录入乡村地名和兴趣点2365条,方便乡村地区出行导航、快递进村、山货进城。遴选乡村地名34条推介到百度百科,让更多人了解乡村的美丽风貌。二是动员多方力量。各县区积极发动村民、志愿者、地名爱好者等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地名采集上图,引导农家乐、民宿、采摘园等个体经营户自主采集经营场所信息。依托“乡村著名行动”采取地名和兴趣点上图后,搜索标准名称即可在高德、百度等互联网地图平台精准导航,极大节约查找时间、增加知晓度。霍山县“六万情峡景区”“花开半朵民宿”“陡沙河畔民宿”等兴趣点数字化采集上图后,客流量和收入均有明显增加,已成为乡村旅游热点和网红打卡地。三是加强共建共享。六安市各级民政部门严格落实《地名备案公告管理办法》,将各部门批准的乡村地名信息及时同步进入国家地名信息库,有效提升管理效能。加强联系协调,充分发挥地名管理工作协调机制,与公安、城管、交通等相关部门组建道路标牌更新工作群,共享各类道路地名信息,及时了解、反馈、解决道路名称和标牌问题,确保相关部门深度参与地名管理工作,形成“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良好格局。

  五、坚持产业振兴发展,让地名助农“强起来”。随着“乡村著名行动”的全面实施,六安市积极响应上级部署,各县区积极实践探索,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一是助力产品畅销。深入挖掘乡村地名、历史地名的文化内涵,以“地名+品名”,大力推广地方特色农产品,六安瓜片、霍山石斛、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霍邱鹅肥肝等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全市地理标志产品年产值突破99亿元。金寨县大湾村将特色农业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致力于推动“大湾茶叶、大湾中药材、大湾农特产品”等产业的区域化、链条式发展。举办民俗风味美食大赛,评选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美食,大湾玉木耳、大湾白水河贡鹅等美味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品尝。二是深化信息服务。积极探索“互联网+地名服务”作用,裕安区、叶集区、霍山县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地名信息二维码,推动乡村地名与乡村旅游、农特产品、特色产业等深度融合,扫一扫即可了解当地美景和美食,同步链接民政政策等内容,方便乡村群众及时准确获取公共信息服务,有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三是推动文旅发展。霍山县从绿、红、医、养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乡村地名、历史地名文化内涵,将地名文化和乡土文化有效衔接,推出自然观光、研学摄影、红色教育、康养度假等乡村精品地名旅游线路10多条,打造“地名+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新业态,让乡村旅游更有文化韵味。金寨县大湾村以地名文化为索引,地标产品为输出,设计具有地方文化的小众精品旅游路线,开创“地名+旅游”新业态,提升乡村旅游品牌美誉度,实现地名文化和文旅特色品牌双向赋能。

  

  

  

  


原文链接:http://mz.ah.gov.cn/xwzx/sxdt/12242140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