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舆情监督

新重庆·老地名丨长寿区——物阜民丰的长寿之乡

发布时间:2024-08-17 作者:佚名 来源:重庆市民政局

  简介

  长寿区,是重庆陆路的交通枢纽和长江上游的重要港口,属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是全国唯一以“长寿”命名的区(市、县)。长寿区位于重庆市境中部、重庆市中心城区东北,东与垫江县接壤,南与巴南区、涪陵区毗邻,西与渝北区相连,北与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接界,面积1424平方千米,人口69.30万。

  长寿自然文化资源禀赋得天独厚,长寿湖、大洪湖、菩提山、桃花溪等自然景观名扬天下,秦代女实业家巴寡妇清、宋代理学大家谯定、现代武侠小说开山鼻祖还珠楼主李寿民等皆为长寿人,以“长于文,寿于和”为核心理念的长寿文化融汇古今。近年来,重点打造的“天赐长寿湖”“菩提长寿山”“滨江长寿谷”三大百亿级景区独具魅力,长寿湖、长寿菩提古镇、长寿菩提山均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共同入选全市十大旅游度假区。

  

  

  地名由来

  长寿区,古称“乐温”,因其地常温,禾稼早熟,民乐之,故名。唐高祖武德二年(619),从巴县析置乐温县,此为建置之始。明洪武六年(1373),以“县北有长寿山,居其下者,人多寿考”,将“乐温”改名“长寿”,地名沿用至今,600多年不变。

  地名趣谈

  长寿县

  [清]陶澍

  水曲流巴字,山长幻寿文。

  峰峦曾不断,点画若为分。

  毅魄嗟猿化,炎黎尚鸟耘。

  悬崖碉寨满,指点认斜曛。

  

  陶澍这首《长寿县》指明了长寿的区域特征和城市内涵:河流如网,人寿如山,山水生辉,人文多彩。

  长寿区地处重庆腹心,万吨级轮船全年可通江达海,渝怀、渝利、渝万铁路和渝宜、长涪、三环高速交织交会,是重庆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

  长寿区内有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长寿湖、汉代长江北岸赤甲山古战场、唐初永安县治地阳关城遗址、宋代佛教建筑东林寺古刹、菩提山、三倒拐古街,更有闻名于世的御临河畔生物进化活档案“长寿化石村”。

  20世纪60年代,朱德视察长寿,对处处寿星的奇迹大为惊叹,于是饱濡浓墨,挥毫题诗:“长江北岸长寿县,九十老人寻常见。七十老人不稀罕,百岁老人仍康健。”

  

  长寿三杰

  长寿历史上名人众多,其中影响深远的有三位,他们也被称为“长寿三杰”。

  第一位是巴寡妇清。巴寡妇清是巴郡枳邑枳里乡人,姓不可考,遂以巴为姓,称为巴清。她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成功的女企业家。巴清在丈夫死后,继承家族企业,将丹砂开采、水银炼制业务发扬光大,是秦始皇陵里大量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秦始皇修建长城时,她又捐出巨资,赢得秦始皇的赞赏。因其在政治军事国家建设上的特殊贡献,与另外一位大商人大牧主乌氏倮被国家大力表彰。

  统一六国之后,秦王嬴政将她留在咸阳客居。巴寡妇清死于公元前220年,葬于秦国都城咸阳附近。秦始皇为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下令在其葬地筑“女怀清台”,以昭天下。相传女贞子、女贞花就是因她命名。巴寡妇清的事迹分别载于司马迁所著《史记·货殖列传》和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中。

  第二位是开创“涪陵学派”的儒学大师谯定。谯定,字天授,人称涪陵先生,又称谯夫子,著有《易传》(又称《谯子易传》)。谯定曾赴洛阳师事程颐,成为程颐川籍门人中造诣极深的学者。后程颐被贬涪州,二人便联袂讲《易》于涪陵北山之穴(即今之点易洞),创办白岩书院,使程学在巴蜀传播。刘勉之、胡宪、冯时行、张浚传其学,朱熹为其再传弟子,朱熹之后再传铜梁人度正和阳枋。谯定是程朱理学形成和传播中一个关键人物。谯定后返回家乡长寿,设帐于但渡乡,培养了大批著名的理学家。谯定之学取儒、释、道三家之长而自成一家,为宋代巴蜀理学四大学派之一的“涪陵学派”的开创者。谯定及其“涪陵学派”,从谯定在洛阳和涪陵师从程颐习传算起,到南宋末年阳枋辞世,前后共经历五代学者近两百年,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位是近代人李寿民,现代武侠小说开创者,笔名还珠楼主。今重庆市长寿区人,曾被誉为“现代武侠小说之王”,代表作品《蜀山剑侠传》。李寿民与“悲剧侠情派”王度庐、“社会反讽派”宫白羽、“帮会技击派”郑证因、“奇情推理派”朱贞木共称武侠小说“北派五大家”。

  李寿民的作品“蜀山系列”,有正传、外传、别传、前传、后传等达到了30多部。毕生著有武侠小说36部(系列):《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等11部出世仙侠(剑侠)系列小说,述正邪两派剑仙间善恶之争,文笔优美,想象瑰丽,且融合儒、道、释三教哲理于一体,寓意深远;《云海争奇记》《兵书峡》等25部入世武侠小说,提倡崇善除恶、诚友义侠,彰显人的价值尊严。这些作品通俗易懂,广为流传,深受大众喜爱。李寿民的武侠著作开创了一个流派,启迪了后来郑证因、朱贞木、梁羽生、金庸、古龙等武侠名家的写作。

  

  三倒拐古街

  在长寿旧城区长江边上有一片明清街市建筑群,它就是三倒拐。与重庆磁器口街一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爬三倒拐通身汗,下三倒拐脚打颤。”这是当地人传诵一时的俗语。三倒拐(含和平街)全长2.5千米,高差165米,石梯5000余级。街随山走,三拐六段,因走在这条街上会遇着三道急弯,所以俗称“三倒拐”。

  明清时期,三倒拐无公路汽车,运输全靠人力、骡马每日往来。客商小贩、滑竿轿夫、挑夫行人摩肩接踵,街道两边各种店铺林立,一派热闹景象。

  三倒拐的南侧,有一座名叫定慧寺的古刹。定慧寺始建于宋代,重修于明清时期,为砖木结构的二层阁楼式建筑。其地理位置虽毗邻热闹的三倒拐,但又闹中取静,看出去是烟波浩渺的长江。寺院有大口铜钟一枚,每至晨昏,寺僧撞钟报晓,声传百里,是为“定慧晓钟”,“定慧晓钟”为长寿老八景之一。

  三倒拐左边文庙右边武庙,往远处看去,洞沟峡谷,瀑布飞泻,白塔夕照,与怀清台遥望,自成一派风景。

  1964年缆车站建成通车,三倒拐古街慢慢沉静下来。人们大都选择坐缆车出行,这是西南地区轨道最长、坡度最大、运行时间最久的客运缆车。

  以前三倒拐街上有长寿土特产雪豆腐制作坊,有自产自酿的酒馆、卷烟厂、布鞋厂、老相馆、川剧院、面粉厂、盐茶店铺、铁匠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

  20世纪50年代,三倒拐居住着数千人,这里是连接新城旧城的必经之道,也是长江岸边通往县内其他地方和垫江、梁平、邻水、大竹、涪陵等地的必经之路。从重庆或宜昌、汉口、南京、上海等地借水道运至长寿的盐、糖、花纱、百货,或经长寿船运外地的大米、粮食、土特产品,都要经三倒拐转运进出。

  三倒拐中部原有一座武庙,抗战时期曾作为国民政府第十一陆军医院,专门接收在前线负伤的军人,许多从前线下来的伤员治好伤后就在三倒拐定居下来。

  三倒拐不仅记录了长寿数百年的兴衰,更是巴渝市井文化、民俗文化、乡土宗教文化、码头文化、三峡文化的缩影。

  

  从乐温到长寿

  《蜀中广记》之《重庆府·长寿县》记录“乐温山”时引《乐温志》云:“乐温山下有乐温滩,在县南四十里,元时置涪陵巡检司,因唐县址也。地气常温,禾稼早熟,因之得名。以此山人多耆耇(长寿之意),亦名长寿山。”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得知,古时长寿(乐温),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所以人多长寿。

  “乐温”改名“长寿”,大家公认的说法是明大夏政权的丞相戴寿见乐温“城北有长寿山,居其下者,人多寿考”,就奏请天子将乐温改为长寿。长寿山景区寿山上有一片寿字碑林,里面安置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石块,上刻着历代书法家所写的不同字体的“寿”字,其中有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米芾、苏东坡等大家的书法珍品。

  “菩提山上灯一盏,照得北观起烟霞。策马拂烟寻胜迹,觅龙分水涤尘颜。”这首不知名作者的诗,在长寿流传很广。

  菩提山是长寿老八景之一,由明朝僧人大智铸铁柱一根,长16米有余,高插峰顶,燃灯于上,夜间灯光四射,灿若星辰,远近可见。民间老人们有个传说,菩提老祖挑着担子路过此地,时值正午,于是放下担子,在黄葛树下摇扇歇息,见此地风景绝佳,决定长居此地。他挥出双手,将那副担子变成了三座山,扁担变成了黄草山,两个箩篼分别变成了晶山(菩提老祖在此布道,又名菩提山)和皛山(现渡舟镇界山)。菩提老祖喜欢的地方想必有奇妙之处,这奇妙处或许也是这里人多高寿的原因吧。

  长寿湖是国家“一五”期间狮子滩水电站拦河大坝建成后形成的人工淡水湖。长寿湖水域面积65平方千米,有岛屿200多个,从空中俯瞰,由八个湖汊围合而成的众多岛屿、半岛,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寿”字,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碧波万顷的长寿湖核心景区。

  历史上凡是叫过长寿的地方,都曾经因为重庆的这个长寿而改名。如湖北钟祥,自西魏大统十七年(551)置长寿县,唐宋因之,存续时间长达800多年,明朝初年废止,让名于重庆的长寿。黑龙江延寿,清末曾经置长寿县,民国初年,因与重庆的长寿重名,于是从长寿改为延寿。

  长寿最长寿的人当属儒学大师谯定,陆游作为谯定再传弟子,其《剑南诗稿·寄谯先生诗序》中,称谯定“其百三十岁犹存”,果然长寿!


原文链接:https://mzj.cq.gov.cn/sy_218/bmdt/mzyw/202408/t20240814_1349916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