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舆情监督

新重庆·老地名丨南岸——涂山

发布时间:2024-08-10 作者:佚名 来源:重庆市民政局

  涂山

  

  

  涂山,又名真武山,现在统称南山。山脉海拔在400米至670米之间,景区面积约有7平方千米,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涂山寺、老君洞、大佛寺等古建筑相映生辉,让人流连忘返。

  涂山之得名,来自于“禹娶涂山”的传说。传说“涂山”是夏禹娶涂山氏为妻的地方。古时候,大禹继承父志,一路治水来到江州(今重庆市),与涂山氏结为夫妻。婚后不久,大禹就告别妻子外出治水,一去数年未归。涂山氏因为思念丈夫,常到山下长江之畔等待大禹回家,并哭泣不止。

  据《巴县志》旧志记载,涂山原来有个庙宇叫“涂后祠”,朝天门长江中有块石名望夫石,也叫呼归石(时间长了讹传成“乌龟石”)。后来这块岩石又被称为鹧鸪石——清乾隆时期重修的《巴县志》记载:“朝天门江心巨石,昔时鹧鸪多集其上,钩辀格磔,啼声到晓,一名鹧鸪堆,或曰本名遮夫堆,又名望夫石,涂后故迹也。”

  在刻有“涂山”的石壁侧,曾经还有一口名为虎乳泉的泉水。民间传说,涂山氏在河边盼夫归来,久立不移,变成了石头,即朝天门对面那块“夫归石”。大禹疏浚了河流回到江州,才知道妻子已化为“夫归石”(呼归石),不由对着石头号啕大哭,大喊一声:“启!”石头应声裂开,里头有个胖乎乎的男婴,禹于是给他取名“启”。

  初生的启因没有母亲哺乳饿得哇哇直哭,大禹不得已把启放在石头上,去为他找吃的。启的哭声,引来山中神虎为启哺乳。虎乳流成泉,泉流成溪,后人便称溪为虎乳溪,岩石叫虎乳岩。

  有了涂山,也就有了涂山寺。史载古人为纪念夏禹治水的功绩,在涂山上建成“禹王祠”,其后建禹王庙、真武寺。明万历九年(1581),与老君洞对换才开始成为佛教寺庙,明清时期,寺庙有所扩大,真武寺因与禹王祠旧址合并,故人们称为“涂山寺”。

  据考证,涂山寺是重庆最古老的寺庙,始建于西汉年间,虽历经损毁,但还是保存下来,成为重庆香火鼎盛的名刹。涂山寺山势高耸,古树参天,禅意十足。寺内现有殿宇8重,房间100间,占地1万多平方米。主殿之内供有释迦牟尼像,另立有“禹王治水碑”,可称是佛道和睦共处的庙院。涂山寺曾有朝山盛会,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清代名人王士祯曾为此写下“飞瀑落长虹,登临见禹功”的诗句。

  历史上,涂山寺还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而广为人知。这首诗名为《涂山氏独游》: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涂山来去熟,唯是马蹄知。可见在1000多年前,涂山就已经很有名。

  涂山石壁西边的老君坡上有个老君洞,从那里俯瞰,可见脚下长江东去,气势雄伟。身后涂山洞府幽静,风光秀丽,洞顶镌有“涂洞参天”四个大字,笔画遒劲。山顶老君庙始建于唐,据《曹汴碑》所记,老君洞原来就是夏后涂山氏神庙,清咸丰十一年(1861)才修成祖师殿改奉真武祖师。

  涂山镇境内人文历史丰富,除了有千佛寺、大佛寺、涂山寺、慈云寺、报恩塔、涂山宋代瓷窑等历史文化遗存,早期重庆中共地下党的期刊《挺进报》旧址也保存于此。


原文链接:https://mzj.cq.gov.cn/sy_218/bmdt/mzyw/202408/t20240808_1348122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