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社会聚焦

改革带来新变化 改革提升幸福感

发布时间:2024-08-03 作者:佚名 来源:山西省民政厅

  记者   张晶晶

  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近年来,民政部门聚焦群众关切,回应群众期盼,持续推进民政领域改革,让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记者近日连线基层,了解群众从改革中感受到的新变化。

  享受家门口的养老服务

  近日,一大早,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南街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活动室内,高永善老人和同伴们在悠扬的伴奏下放声歌唱。临近中午,结束演唱的老人们来到二楼的幸福食堂吃饭。

  高永善说,活动后中午都在这里吃饭,生活过得很充实。

  之前,老人们想要开展活动,无公共场地;吃一顿饭买菜加上做饭,费时又费力……自南街街道建起了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周边老年人和特殊困难群体有了便利的用餐条件,也有了开展活动的场地,托养于此的老年人更是有了“家”的归属感。

  南街街道佛城社区居民刘金兰老人今年75岁,子女在外工作,自己腿脚不便,面临生活无人照料的难题。了解到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可以提供全时托养服务,刘金兰老人便住了进来。

  “这里环境好、饭菜合口味,每天还能下棋、唱歌。”刘金兰老人现在有人照料,而且精神愉悦,过得很舒心。

  张掖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张掖市近年来持续健全市、县、街道、社区、小区五级养老服务网络,先后建成7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6个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93个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64个村级互助幸福院、16个城镇住宅区小区养老服务中心、61个老年助餐点,构建起市、县区中心城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

  从2016年起,民政部、财政部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广大老年人从一餐热饭、生活照料等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中,切实享受到改革成果。

  日子更有奔头了

  小安家是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低保边缘家庭。小安(化名)出生不久即被确诊为听力一级残疾,父母离异后随父亲生活。小安的父亲学历不高,之前一直都在外地打工,把女儿托给自己的父母照顾。

  如今,小安不仅有了新的助听器,父亲在家附近也有了新的工作,可时常陪伴小安。小安还通过课外活动结识了许多同伴,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

  小安一家的变化得益于温州市2022年开始实施的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

  洞头区助联体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发现,小安右耳耳蜗因使用时间较长,听力不清晰,但家里难以负担8万元耳蜗更换的费用;而且因为长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等原因,小安性格内向、不自信,存在人际交往困难。

  助联体工作人员及时将小安一家的情况录入全市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平台,形成家庭精准画像,再通过政策智能研判,精准锁定了小安家的需求,即为小安更换右耳蜗并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其父亲就近就业等。

  洞头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黄芳告诉记者,助联体工作人员通过线上资源匹配、线下跨部门商议,积极为小安链接洞头区残联和医疗机构资源,链接到购买助听器费用3万元、减免医疗费用2.5万元,还为其链接公益课堂等资源,对她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对接有关企业,为小安的父亲提供岗位信息,最终帮助其在洞头区某保安公司就业。

  缺什么,帮什么。在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中,温州市通过构建“群体画像+政策工具+在线应用+多跨协同”综合帮扶体系,让像小安一样的低收入家庭享受到高效温暖救助。

  温州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在相对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试行一年的基础上,今年4月,温州市多部门联合出台相对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工作指引,进一步健全综合帮扶工作机制,明确了以“造血”为主的8类33条政策举措,积极引导国有单位、民营企业、社会机构、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各方力量,有序参与相对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工作。2022年至今,温州市累计为9万户低收入家庭提供综合帮扶45万人次。

  近年来,民政部门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加快构建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让困难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政策好、日子有奔头。

  “跨省通办”改革让群众不再两头跑

  7月16日,熊女士和李先生在湖北省黄石市黄石港区婚姻登记中心顺利完成结婚登记手续,成为黄石市今年第一对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的新人。

  熊女士户籍在广东省佛山市,居住在黄石市黄石港区沈家营街道红旗桥社区。“从黄石到佛山,回去一趟太远、太折腾了!”日前,熊女士向黄石港区婚姻登记中心工作人员张婷咨询能否异地办理结婚登记。

  张婷回复,黄石市作为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可以为熊女士和李先生办理婚姻登记。她还详细向熊女士讲解了异地办理政策、预约操作方法。

  拿到结婚证,夫妻俩一直感慨,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省时省事省钱。

  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来说,数据代替人跑路带来的变化更为深刻。

  日前,家住山东省高密市密水街道的残疾人李学均(化名)在街道民政工作人员的协助下,通过全国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系统提交材料、推送信息等,一次就完成了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

  李学均是吉林省德惠市人,肢体二级残疾,依靠轮椅出行,儿子结婚后随其在高密生活,但户籍还在德惠市。

  “从高密到德惠,行程约1500公里。开车往返,仅高速费就要花1000多元。我腿脚不便,还得儿子陪,回去也得看他的时间,如今在家门口,通过网上就能很快办理。”说起推出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前后的变化,李学均感受很深。

  2021年4月,潍坊市开始推进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户籍在外省的申请者,可以在居住镇街提出申请,镇街在3个工作日内将信息推送至户籍所在地进行远程办理,实现“让数据跑路、替群众跑腿”。在此过程中,依托数据比对和共享机制,申请人不用提供身份证、残疾证、低保证等证明材料。

  近年来,民政部门聚焦群众申办有关事项面临的“多地跑”“折返跑”等难点堵点问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2021年6月1日,民政部部署开展内地居民结婚和离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2023年6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授权,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范围扩大到21个省份。2021年4月22日起,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为出行办事等存在难题的残疾人提供更便捷、精准、温暖的民生服务。

  



原文链接:https://mzt.shanxi.gov.cn/ywsd/202407/t20240731_962104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