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舆情监督

新重庆·老地名丨璧山——黄蜀澄烈士墓馆

发布时间:2024-06-29 作者:佚名 来源:重庆市民政局

  黄蜀澄烈士墓馆

  

  黄蜀澄烈士墓位于璧山区丁家街道铜瓦村排龙湾小丘山上,坐西向东,占地面积91平方米,墓宽5米,长7米,高2.3米。墓表为石质仿木结构,墓碑刻“烈士黄蜀澄之墓”,墓右侧有傅世屿、徐伯图等1948年撰刻的碑文一块。墓左侧还有1988年悼念烈士逝世40周年立的黄蜀澄烈士纪念碑一座。

  黄蜀澄(1906—1948),原名遵乐,字淑成。1906年生于璧山县定林乡铜瓦村。1921年秋升入璧山县立中学,在校期间不但成绩名列前茅,而且乐于助人,因此深受师长器重,同学钦佩。

  1925年夏,黄蜀澄在璧山中学毕业,抱着“工业救国”的思想,只身远走北京。次年秋,考入国立北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科。其时,正值国共合作发起的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思想普遍高涨,尤其在青年学生中支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人越来越多。在这种形势下,黄蜀澄阅读了《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和《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特别认真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以及《响导》等书刊,深受启发教育。他又见当时军阀割据,国弱民穷,苛政弊政,触目惊心,因而认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从此,他除努力学习功课外,更加积极地参加各种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活动,斗争意志坚强,行动英勇果敢。

  1927年3月,黄蜀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不久,适逢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残酷镇压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革命向低潮逆转。为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他奉党指示向南疏散,借故休学,返回原籍璧山。

  1928年秋,黄蜀澄返校复学,恢复了党组织关系。这时,北京改名北平,“北京高等工业学校”也并入“北平大学工学院”。1932年夏,黄蜀澄于北平大学工学院毕业。1932年初至1933年春,黄蜀澄先后担任中共北平西城区委书记和中共北平市委临时负责人,为党做了许多工作。为争取较好的学习条件,他组织了一系列的学生运动。收回被陆军测量学校占去的学生宿舍,要求增加教育经费,改换昏庸无为的院长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1933年3月,党为了保存力量,采取“转移精干”的方针,他被列为首批转移人员,转回四川。上半年住在重庆,等候接转组织关系。不料那年夏天,重庆党组织遭到破坏,黄蜀澄未能与江巴特支接上关系,从而脱党。

  此后几年间,他先后在云阳县中、长寿县中、江北县中任职。一方面以教育为职业,借以宣传革命。教学中将教材合理的东西为我所用;在每天升降旗学生集会时,他作简要时事讲话,高举爱国、民主旗帜,联系川陕、鄂西革命根据地以及中央红军进湘黔的活动,启发学生认识客观是非,以革命思想进行启蒙教育。另一方面,他积极寻找党组织。

  1937年,黄蜀澄到重庆南温泉四川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任训育主任。1938年春,经重庆市工委书记漆鲁鱼亲自审查,黄蜀澄恢复了党籍,并担任省高工校的党支部书记。

  1939年3月,中共川东特委调黄蜀澄接任万县中心县委书记,与当地同志一道筹办私立国华中学,以此作为党的据点。他以数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常驻学校。除搞好教学外,他还领导万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梁山(今梁平)、开县的地下党工作。同年7月,国华中学被反动派查封,黄蜀澄撤回重庆。

  1939年9月,黄蜀澄调任重庆市沙磁区树人小学党支部副书记,对外的公开职务为该校教导主任。树人小学即树人学校(今重庆市第八中学),位于小龙坎正街,是中共沙磁区委联系工作、掩护干部的据点,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傅世玙不仅是黄蜀澄的璧山同乡,而且也是结交多年的革命战友。

  1940年4月至8月,中共川东特委任命黄蜀澄为中共重庆市沙磁中心区沙坪坝区委书记,同时兼任沙磁中心区委委员。此间正值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反共恶浪之际,他坚决执行党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表现沉着老练,机智勇敢;分析事物全面深刻,处理问题周密果断。在树人小学进进出出的20多名党员从未发生事故。

  1941年3月,黄蜀澄奉命到江津双河乡曾德容家隐蔽。“皖南事变”爆发,川东特委制定紧急措施,进一步坚持“隐蔽”方针,针对党员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继续保持联系、保留关系、割断关系等处理办法,对黄蜀澄是“保留关系”。因此,他于7月在双河乡接到通知:“保留党籍,停止活动,自行隐蔽,调查研究,到必要时,由组织恢复关系。”从此,他又同党组织中断了联系。9月,黄蜀澄到铜梁县平滩乡原省高工校校长顾鹤皋家做家庭教师。

  1943年春,经覃正中介绍,黄蜀澄去川西邛崃县私立敬亭中学任教,历任该校教师、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

  敬亭中学是邛崃县开明士绅、民盟盟员张开扬创办的,他自任校长和董事长,后由黄蜀澄任校长。学校有中共党员,也有民盟盟员。黄蜀澄在此虽无党的组织关系,但他以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对学生因材施教,对工作审时度势,以最大努力继续为党工作。他的寝室里贴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警句,以指导自己的言行。根据抗日战争形势,他对师生不断进行形势教育,号召学生们“读书不忘救国”。他生活简朴,待人和蔼可亲,师生关系融洽,教学认真负责。学生李万寿回忆说:“黄老师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品德高尚,艰苦朴素,平易近人,教书育人,德高望重,他的一言一行,都使我终生难忘。”学生胡玉晋至今还珍藏着分别后黄蜀澄给他写的信和送的进步书刊,以表缅怀。

  1947年6月1日,国民党反动派为镇压全国学生掀起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在全国实行大逮捕。是日,黄蜀澄在敬亭中学被捕。6月7日,转囚于成都“四川省特委会监狱”。在狱中,他正气浩然,视死如归。虽被敌人刑讯吊打、竹板夹拶、石头压身,甚至受刑休克,但他始终守口如瓶,坚贞不屈。

  黄蜀澄在长期的监狱斗争中,意志坚强,精神很好,组织难友们学习。发动了因反动当局克扣“囚粮”和不给患者治病的绝食斗争,都取得胜利。教育争取一名看守宪兵郭崇伯,成为黄蜀澄与监狱外有关同志的秘密交通员,为狱中难友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1948年元月,黄蜀澄经多方营救,被保释出狱就医。因在狱中受到严酷摧残,结核、肠炎加剧,医治无效,不幸于1948年3月12日在四川省立医院逝世,终年42岁。临终前,他还用颤抖的手写下了遗言:“我不行了,不能去延安……解放后好好工作。”

  黄蜀澄牺牲后,敬亭中学几个学生坚决要求为其扶灵回乡安葬。途中,为避免麻烦,黄蜀澄的哥哥黄仪生多次劝导扶灵学生不要护送,最后才得以独自扶灵还乡。

  1952年,川东区党委和川东行署审定黄蜀澄为革命烈士。1989年2月,黄蜀澄烈士墓被璧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9月被县委、县人民政府命名为璧山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原文链接:https://mzj.cq.gov.cn/sy_218/bmdt/mzyw/202406/t20240625_1331929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