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舆情监督

开封:以文物保护利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时间:2024-06-23 作者:佚名 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

  6月19日,记者了解到,自1982年起,开封开始实施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把古城“让”出来、使古城“静”下来、让古城“活”起来。近年来,开封市委、市政府在宋都古城保护利用探索实践中,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文物事业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释放行业新活力,先后完成13千米的开封城墙保护修缮贯通工程,10.2千米的宋都水系、“一渠六河”和十湖连通工程;将历史街区、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与景观风貌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市政设施改善等工作相结合,让古城风貌和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开封城墙是“中国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古都开封自唐代以来城市格局的发展与演变,目前保存的墙体周长约14.4千米,是现存的第二大明清城墙。开封市委、市政府以15年投入34亿元的决心对城墙实施了十期共计13千米的维修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工程,使得城墙周边众多居民告别了窄室陋巷,城墙根下成为群众进行文化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城墙与各类文物古迹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基本形成“城上游览研学、城内通路行车、城外水系贯通、两侧公园环绕”的古城墙生态旅游环,使开封建设文旅强市、世界历史文化名都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保护、活化利用对于提升开封城市形象与气质,增强社会发展韧性,改善群众生活设施,丰富文化体验等具有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开封市还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立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做好“转化、活化、再现、发展”四篇文章,丰富展示载体,创新产品供给,夯实文旅柱石产业根基,持续释放文旅带动效应,进一步擦亮了城市文化名片。可以说,以文物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已成为开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开封地下叠压有夏代老丘城、春秋战国时期大梁城、秦汉时期浚仪城、隋唐汴州城、北宋东京城、明清开封城,城市历史延绵不绝,是中国古代城市文明发展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开封市高度重视城市考古工作,相继启动了顺天门遗址、州桥及汴河遗址等主动发掘工作,配合基建开展了明永宁王府遗址等近40个抢救性发掘项目。其中顺天门遗址和明永宁王府遗址相继被评为“河南省五大考古发现”,州桥及汴河遗址获评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今年年初,开封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这使古都开封率先具有在全国成为示范标杆、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阵地”的可能,对促进文物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年5月,开封成功上榜“中国美好焕新城市”;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榜“2024·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成为河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景区企业,展现出开封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贡献的最新发展成果。

  2023年4月,国家文物局启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更新工作,开封市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共有4个项目上报国家文物局,包括北宋东京城参加“北宋都城和帝陵”项目申报,开封城墙参加“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申报,林公堤、镇河铁犀参加“黄河治理史迹”项目申报,山陕甘会馆参加“河南古代会馆建筑群”项目申报。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申遗”只是一个抓手,关键是怀着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珍爱之心、责任之心,努力破解保护与发展的时代课题,让开封的历史文化遗产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释放行业新活力,为全方位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强大文化力量。


原文链接:https://www.henan.gov.cn/2024/06-20/301109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