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舆情监督

通辽市“五项行动”引导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4-06-06 作者:佚名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

  

  近年来,通辽市民政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资源、专业和慈善公益等优势,通过开展专业化、差异化、个性化的五项行动,构建“组织有力、参与广泛、点面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持续引导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截至2024年5月底,累计动员社会组织对接乡村振兴项目82个,到位帮扶资金2200万元,受益群众20多万人次。

  一是开展“供需对接助振兴”专项行动。依托自治区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平台,通过苏木乡镇统一申报、旗县统一审核、市级集中筛选的方式,建立起市、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四级需求清单;根据有帮扶意愿社会组织及其会员单位的业务范围、专长优势和资金状况,建立起帮扶对象已经“点单”、社会组织易于“接单”的供给清单;同时对供需清单动态管理,推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社会组织信息共享、精准对接、互动双赢。在此基础上,社会组织管理部门通过会议对接、实地牵线、现场签约等方式,当好“媒婆”,促进“联姻”。今年以来,通过内引外联,累计动员20家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达成合作意项32个,为农牧民共同致富加油助力。

  二是开展“产业帮扶助振兴”专项行动。市民政局联合发展改革委、农牧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单位,围绕具有地域特色的肉牛、黄玉米、蒙中药等优势产业,引导专业对口的社会组织借鉴省内外的前瞻要求,结合本地特点制定产品的质量标准、服务标准、行业标准,规范原材产地、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流程,提升产品质量,培育产品品牌。通辽粮食行业商会、通辽牛肉干产业行业协会、通辽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等20余家社会组织和通辽大川粮食收储有限公司、内蒙古禾鸿盛世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70余家会员企业,直接或间接申请的发明专利、品牌商标和地理标志100余件,“通辽黄玉米”“通辽牛肉干”“蒙餐之都”等品牌和商标驰名国内外,帮助8万多农牧民累计增收近亿元。

  三是开展“扶弱济困助振兴”专项行动。引导广大社会组织特别是慈善组织,为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空巢老人、农村留守人员、困境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提供帮助,着力营造人人参与扶弱济困的社会氛围。奈曼旗慈善总会开展的“幸福家园”工程,累计实施项目225个,惠及156个嘎查村(社区)、9.8万人次,被中华慈善总会誉为西部地区慈善工作标杆;通辽科尔沁商人协会组织开展“为党争辉 建设美丽乡村”系列活动,连续多年在科尔沁区清河镇邢家村、前五道木村等镇村开展慈善救助帮扶,累计捐赠鸡雏2800只,走访慰问困难群众、老党员600人次,建设社会组织精准扶贫服务工作站3个,农副产品展示厅2处,累计捐赠款物价值达140万元。

  四是开展“技能培训助振兴”专项行动。近两年来,鼓励民办学校医院、餐饮家政、农技建筑等社会组织,利用信息和资源优势,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50余期,培训2000余人次,着力打造一支“懂乡村、有爱心、专业强”的乡土人才队伍。通辽市公益事业发展中心联合市医院举办线下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健康惠民·医路同行”志愿服务等活动,社区居民及患者通过多方面接受义诊义治、医疗保健、疾病预防、应急救护等知识普及,通过居民的口口相传,形成了健康生活方式。通辽市蒙东职业培训学校和通辽市母婴堂职业培训学校针对农村牧区就业渠道单一的现状,组织开设公共营养师、中式面点师、月嫂育婴师等培训班次11期,近500名参训人员实现“高身价”就业,两所学校分别被自治区人社厅命名为“自治区级示范性就业技能实训基地”,成为“自治区级示范性就业技能培训品牌”。

  五是开展“消费帮扶助振兴”专项行动。组织动员电商类社会组织以直播带货、短视频等方式,推介本地文旅资源和特色农产品,让地方特色产品“走出家门口,卖上好价钱”。引导广大社会组织及会员单位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加大对本地特色农产品消费采购力度,扩大消费规模。通辽电商与流通业促进会携主播团队先后参加“达尔罕直播节”“吉南辽北蒙东六市特色产品展销会”,为本地特色羊肉、血麦、杂粮等代言推广。通辽青年企业家商会直接与农户对接,组织会员企业购入羊场葡萄、库伦荞麦等本地时令农产品为员工谋福利。仅今年元旦、春节期间,全市就42家社会组织参与了“消费帮扶新春行动”,直播带货销售额达300万元,购买特色农产品55.4万元。

  


原文链接:http://mzt.nmg.gov.cn/mzzx/csdt/202406/t20240606_251981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