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舆情监督

新重庆·老地名丨沙坪坝——双碑

发布时间:2024-06-06 作者:佚名 来源:重庆市民政局

  双碑

  

  双碑位于重庆沙坪坝区,紧邻磁器口古镇,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重庆先民在渝中半岛筑城,为了与关中地区取得政治与经济上的联系,开辟了一条从渝中区三圣殿通往陕西的驿道“正北路”。从此不管是上歌乐山到永兴场、青木关、璧山,还是上青草坡买瓷器,又或是到北碚、合川,人们都要从这条路经过。

  明崇祯十三年(1640),为方便行商旅客,当地人在正北路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名为“永胜桥”。桥下有一小溪,因附近多詹姓人家,故名“詹家溪”。清道光年间,乡民捐款在永胜桥附近新修人行路与正北路交叉。为指示两条路的方向,也为表彰乡民善举,詹姓人家在永胜桥头岔路口立了两座石碑,从此这地方被称为双碑。

  20世纪50年代初,渝南公路建成通行,起点为今沙坪坝三角碑,经北碚到南充。由于公路通过双碑,人们开始沿路建房,形成了小街,叫做双碑街。

  要说在双碑这个地界上发生的故事,就绕不开两座兵工厂——重庆嘉陵厂和特钢厂。

  1875年,嘉陵集团的前身龙华制造分局在上海创立,“九一八”事变后,工厂辗转搬迁到河南巩县、湖南株洲等地。抗战爆发后的1938年,工厂从株洲内迁双碑,更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五兵工厂”,为抗战制造枪弹、木柄手榴弹等武器弹药,成为抗战时期的军工重地,对外称代名为“念吾农场”。

  解放后,工厂更名为国营嘉陵机器厂。1979年实施“军转民”政策,开发生产民用摩托车,“嘉陵摩托”由此诞生。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工厂成立中国嘉陵集团,与日本本田公司开展技术合作,成为中国最早开展国际合作的摩托车企业,被国家统计局技术进步评价中心授予“中国摩托车之王”称号。

  2012年,嘉陵股份公司整体搬迁璧山,双碑的旧厂址遗存有兵工厂旧址、老旧军工设备等,被保护、开发成为军工文化的一座展示地标。

  在双碑,曾与嘉陵厂齐名的军工企业还有重庆特钢厂。特钢厂的前身为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再往前能追溯到熊克武、刘湘时代的电力炼钢厂。

  民国初期,四川军阀割据。曾任川军总司令、四川督军,时任重庆镇守使兼川军第五师师长的熊克武,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决定筹办一家炼钢厂。由于当时各路军阀混战,熊克武从美国采购的设备历经十余年才辗转运回重庆。

  熊克武最初将厂址选在了重庆南岸区铜元局附近,后因选址地面积不够,又因南岸一地外籍人士众多,出于安全与保密的需要,最终定址在嘉陵江边磁器口与詹家溪之间的双碑地界。

  1937年1月,蒋介石发布命令,成立“军政部兵工署重庆炼钢厂筹备处”,接管熊克武名下的重庆电力炼钢厂,并于当月试生产出了第一炉钢。1939年7月1日,重庆电力炼钢厂更名为“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正式成立投产。

  二十四工厂在抗战期间,不惧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一边扩建,一边坚持生产。产量由数百吨增至上千吨,特种钢最高年产曾达到四千多吨,为抗战期间的重庆军工企业提供了大量优质钢材。

  重庆解放后,二十四工厂改名为“西南工业部102厂”,对外代号重庆市2307信箱。军转民后,2307信箱改名为“重庆第二钢铁厂”,简称“二钢”,与重庆钢铁厂(重钢)相区别。后又改为“重庆特殊钢厂”,简称“特钢”。

  随着特钢与嘉陵厂的发展与扩建,双碑居住人口日益增多,双碑街繁荣兴旺了起来。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两厂建设了大量生产车间、家属宿舍,包含了今石井坡、大河沟至双碑这一带方圆数平方公里的地方。

  1988年,嘉陵厂在厂区修建了供职工休闲娱乐的挂榜山公园,公园依山而建,紧邻嘉陵江。今天的挂榜山公园仍是双碑地带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如今,重庆嘉陵集团仍称“重庆嘉陵集团”,只是重庆特钢厂却因为多种因素,变成了东华特钢厂,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双碑作为重庆军工企业的发祥地,在重庆发展史上写下了独特的一笔。


原文链接:https://mzj.cq.gov.cn/sy_218/bmdt/mzyw/202406/t20240605_1326878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