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舆情监督

新重庆·老地名丨巫溪——宁厂

发布时间:2024-05-16 作者:佚名 来源:重庆市民政局

  宁厂

  

  在中国古时,曾有“得盐者得天下”的说法,盐业一直都是古时非常重要的产业,盐的产区也成为富庶的代名词。位于巫溪县的宁厂古镇,就是中国早期的制盐地之一,曾经辉煌一时。

  宁厂镇位于巫溪县的北部,东边是兰英乡,南边是城厢镇,西边是天星乡,北边是大河乡,总面积95.27平方千米。“宁厂”名字的由来,也和盐密不可分。三国的时候,刘备为了巩固荆州的防务,废掉了原来的巫县,设立了北井县,这个“井”就是盐井的意思。宋代这里设江离镇。因为境内有一个大宁盐场,宋代在设置大宁监的时候,称大宁厂,所以“宁厂”就由此得名。到了清乾隆年间,设盐厂大师署,一切的行政区域设置都和盐有关。民国二十九年(1940)设立了宁厂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厂镇属巫溪县第二区管辖,是区公所驻地。1980年成立宁厂区。2001年6月,撤宁厂区,设宁厂镇。

  宁厂是一个因盐而兴盛的镇,曾经有“上古盐都”的美称。早在公元前316年,宁厂镇便开启了制盐历史,距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说:“当虞夏之际,巫国以盐业兴。”当时,天然的盐卤泉从镇北的宝源山洞流出,源源不断。历朝历代在这里设立过郡、监、州、县,以加强对盐业的控制。古时有“吴蜀之货,咸荟于此”之语道出此间的辉煌。到了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宁厂已有336眼灶,有“万灶盐烟”之美誉,这是宁厂制盐的极盛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盐厂还有99眼灶。而到目前,古盐场遗址还有68眼灶址,其中保存完整的有15眼,制盐厂房近3万平方米,足见当时制盐业的兴盛。

  制盐业兴盛了,就出现了阶级对立。宁厂的盐井雇佣了很多灶夫,他们在遭受剥削和残酷对待的时候,勇敢地选择了反抗。历史上宁厂曾多次爆发灶夫起义。明代正德三年(1508)爆发的灶夫鄢本恕、廖惠起义,前后持续五年,义军多达10万之众,并席卷西南地区六省市,甚至比欧洲最早的工人起义还早一百多年,堪称世界工人运动之源头。

  宁厂古镇紧挨着大宁河,河边有古老的木质吊脚楼。吊脚楼为斜木支撑,临河而建,非常有古意。古镇的建筑多以石木结构为主,顺着大宁河修建的青石条路、吊脚楼以及民居,前后长达七里多,因此又被称为“七里半边街”。如今的宁厂古镇,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荒凉和衰败的感觉,那是因为这种古老的制盐业,没能抵抗住近几十年来现代化工业制盐的碾压式冲击,最后走向了凋敝。1992年,宁厂的盐业全面停产,居住在此的居民慢慢地就搬离走了。当年人口密集的大镇,如今只剩下几户人在此居住。只有古镇那些古老而破旧的建筑和长街,依然诉说着当年宁厂盛极一时的热闹与繁华。

  在古镇的东边,有守卫它的青狮白象岩,还有一群似人非人的石蹲,被称为“十八罗汉”,是白莲教起义军的据点遗址。镇南半山腰上的女王寨,是明末清初李自成部将贺珍扎营抗清18年的山寨,目前山门尚存。镇西还有一个很有名的仙人洞。该洞有“一局残棋说烂柯”的神奇传说。洞内刻有明朝状元、著名学者、地图学家罗洪先的诗句。二仙山顶有一个桃花寨,是明朝盐工鄢本恕、廖惠起义的遗址。

  古镇北的宝源山有龙君庙。始建于汉代,现在的建筑是清代穿斗结构建筑,基址和东厢房还保存基本完好。龙君庙一面墙上有一个洞,洞口的龙嘴有清泉流出,这就是白鹿盐泉,龙池、龙头及分卤眼板,是北宋淳化二年(991)由大宁监雷悦创建。宁厂镇境内还有众多古盐场遗址,分布在王家滩、衡家涧、沙湾、麻柳树等地。

  宁厂镇还有国家2A级旅游景区灵巫洞景区。位于大宁河剪刀峡东岸的主洞琳宫,全长1500米,洞内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其中的定海神针、钟乳天桥、九龙壁为“中国溶洞三绝”,被专家和游客誉为“库区第一洞”。位于剪刀峡西岸的桃源洞,全长450米,还建有“十巫”大型群雕,集中表现了巫文化的民俗风情。游览完灵巫洞后,还可以沿途欣赏大宁河美丽的峡江风光。风景区里制盐、悬棺、栈道、古镇、蔡伦式造纸的人文古朴美和巫巴民俗风情美备受游客青睐,是新三峡旅游的重点景区和奉节—巫溪—巫山“金三角”旅游区的龙头景区。

  2010年,宁厂古镇被列入了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原文链接:https://mzj.cq.gov.cn/sy_218/bmdt/mzyw/202405/t20240514_1320307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