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舆情监督

新重庆·老地名丨渝北——洛碛

发布时间:2024-04-03 作者:佚名 来源:重庆市民政局

  洛碛

  

  

  洛碛镇位于渝北区东部,地处长江西岸河谷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以中、浅丘为主,沿长江带状展开。区域总面积95.34平方千米。

  东晋永和三年(347),洛碛镇境域属枳县。1987年由洛碛乡改为洛碛镇。洛碛镇下辖5个社区、16个行政村,户籍人口为49399人。

  洛碛,顾名思义,是“水”和“石”的总称。洛碛古时为枳县县城,是江北县唯一的水码头。因其起源于长江边上一处沙石堆积的坝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是使人欢乐的地方,所以最早人们把这个地方叫作“乐碛”。

  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正是秦桧大兴文字狱,黄龟年、白锷、张伯麟等因言获罪这一年,状元冯时行因主张抗金,在万州被罢官削职,回到了老家乐碛。有一天,他在一张诗稿上写下“冯时行当可于乐碛”,但一看到“乐碛”二字,便怒从中来,想到金兵南侵,国家岌岌可危,主战派一个个被杀的被杀,被贬的被贬,朝廷衰落,士气低落,民生破落,前途没落,不由感叹道:“这哪里还有什么乐!”于是,提笔把“乐碛”改为了“落碛”。从那以后,冯时行题字、做诗、写文章,都是写的“落碛”。

  “落碛”的老百姓当然不一定了解冯的心思,但冯是状元,是大文人,是出外当过官见过世面的人,他把“乐碛”改为“落碛”,自然有他的道理,渐渐大家便接受“落碛”了。

  转眼到了明朝,当时的巴县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出了一个吏部天官,名叫蹇义,是朱元璋时期的进士。蹇义历经明朝六个皇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曾参与永乐大典的编撰、郑和下西洋等重大政治文化活动。有一天蹇义看到“落碛镇”的名字,总觉得那个“落”字不大舒服,正停笔沉思,不料一滴墨从毛笔上滴下来,刚好把“落”字的草头盖住。蹇义一看,没有草头的“洛”字正好,给“落碛”改个名字,那就叫“洛碛”好了。从此,“洛碛”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在重庆作为陪都时期,洛碛先后设有江北县立乐碛国民中心小学、国立女子师范学校、适商职业学校。后来互惠中学初中班从南京迁入洛碛。1947年,江北县立女子中学校也迁入洛碛。因此,那个时期洛碛到处可见青春的背影,可闻先进的思想。

  由于洛碛古镇地质疏松,加之20世纪挖掘的地下防空洞,使整个古镇立于危地之上。2007年,洛碛镇成为重庆市浸没影响区避险搬迁的唯一一个移民个案,实施整体搬迁。从此,对于洛碛这座有着古老历史的古镇,人们就只能在老照片中去寻找她的身影了。

  多年前,考古专家曾在洛碛镇赵家湾发现了距今有两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战国晚期墓葬。在出土的四十余件陪葬物品中,既有代表巴文化的戈、剑、玉璧、玉璜,也有代表楚文化的立鸟饰等,说明这个地区从汉代起已有一定规模的人群聚居,而且巴文化与楚文化在这里曾经发生过冲突与融合。

  为了抢在三峡工程蓄水前把地下文物发掘出来,国家启动了三峡文物抢救发掘工程,从全国各地抽调大批考古人员,在三峡工程库区沿岸开展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位于洛碛镇上坝村的观音阁便是其中一个项目点。经过工作人员的细心发掘,终于有了重大发现——石器。经研究,洛碛观音阁出土的是新石器时期的石器。

  这些年来,洛碛伴随重庆有了飞速的发展,但它依然安静而美丽。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安静,那些原始、朴素、真实的古镇风貌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因此,它成为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记忆之城》《英雄无泪》等许多影视作品的主要外景拍摄地。


原文链接:https://mzj.cq.gov.cn/sy_218/bmdt/mzyw/202404/t20240403_1310317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