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舆情监督

新重庆·老地名丨大渡口——八桥

发布时间:2024-03-31 作者:佚名 来源:重庆市民政局

  八桥

  

  八桥镇地处大渡口区腹心地带,是大渡口区的中心镇、经济强镇,位于区境北部,面积12.31平方千米。据《重庆市九龙坡区志》记载,八桥镇以前称八桥乡,曾属九龙坡区管辖,乡政府驻四棱碑。1981年8月1日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将当地地名更为八桥公社,其名源于辖区内的八座小石桥。

  在大渡口区东部,有两座山,名叫双山。在双山旁边,有一座小山,名叫观音岩。观音岩旁,有一个由地下水溢出形成的堰塘,加上山洪的引水在这里汇集,便成了一个较大的水凼。水从大凼的缺口流出,顺着月亮岩的岩口,沿山而下,流过箩敞坝的三坝三湾,又从柏树堡下面冷家山林流到葛老溪口,形成一条十余里的长渠,最后汇入万里长江。

  这条宽约五六米,回水湾处甚至宽逾十米的长渠,一路树木葱茏,雀鸟欢鸣,风光十分幽静迷人,也像母亲一样,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沿途两岸的人畜和庄稼。不过,长渠隔断了两岸,给居民交通带来诸多不便。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长渠上开始陆续有人架设小桥,前前后后共架了李家桥、曾家河沟桥、鲁班桥、水口桥、偏岩子桥、三道桥、卷洞桥、观音桥等八座桥,八桥村、八桥乡、八桥镇因此而得“八桥”之名(注:以上八桥均位于八桥村。八桥志记录的甘家院桥、郭家沟桥、庭保桥、朗家桥位于新华村,不在此列)。

  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市的发展和改建,这里早已没有了“赖以成名”的八座桥的踪影,但那逝水流波之间的“八桥”并未烟消云散,那是八桥这片故土最珍贵的记忆,是八桥人三更归梦后难以忘怀的乡愁……“八桥记忆”,虽不曾记入史册,但每一座桥凝练的精神依旧在八桥人中持续传承着。

  

  

  第一桥 李家桥: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李家桥又叫映月桥。此桥坐落在箩敞上坝的锁口丘,位于现在的大渡口区政府广场左边的绿化带。明末清初时期,这附近曾有三间茅草屋,分别住着姓李的三兄弟。有一天,老二的妻子李二嫂到河边洗衣服,身后跟着的小猪不小心掉到了水渠里游向了对岸。李二哥游到对岸才把猪抓了回来。当晚,李家三兄弟协商要修一座桥。经过三四个月的时间,一座长约十来米,宽约五六米的简易石板平桥就建好了。这座桥的故事告诉人们: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第二桥 曾家河沟桥: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曾家河沟桥又叫万佛桥。该桥坐落在石板场后面的曾家河沟,即现在的大渡口创新村内。这里曾住着一曾姓的大户人家。两名来自峨眉山的和尚,云游四方来此,因师兄差点遇险,感念民众交通不便,于是欲化缘在此处修建一座桥。登门拜访后才得知,因后人染上了鸦片,曾家如今对出钱修桥已有心无力。尽管如此,曾家的老人还是表示,有钱捧个钱场,无钱捧个人场。曾家那些吸食鸦片的后辈,也被大家齐心修桥的善举感动,加之两位和尚的劝导,于是戒掉了大烟,并通过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第三桥 鲁班桥:广师求益,学以致用

  鲁班桥又叫步云桥。该桥原址在箩敞中坝的迴龙湾,即现在的新世纪百货和春光购物广场之间。明末清初时期,当时马王乡的李保长带头在此修桥,由于两岸地势落差较大,试了很多方法,都铺不平整。快要放弃之际,旁边一个过路的老人指着水渠边一块石头对修桥石匠说:“你把那边那块石头拿过来,在这里一垫,就平整了嘛。”石匠按老人说的方法一试,桥果然就平了。随后老人竟然一转眼间就消失了踪影。大家以为是传说中的鲁班仙师显灵,因此大家都将这座桥称为“鲁班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广师求益,掌握更多的知识,方能学以致用。

  第四桥 水口桥:勤劳善良,“缘”来如此

  水口桥又叫饮马桥。该桥原址坐落在箩敞下坝的第一道堤坎的水口旁边,即现在的九宫庙步行街香港城和科而士附近。这里住着一个乡绅朱老爷,家里世世代代做官经商,特别有钱。朱老爷想要在这里修出最漂亮的桥,遂请来石匠,并召集自家的长工和佃农一起参与修桥。姓周的佃农和女儿翠姑也住在附近。朱家大院的小长工“莽娃”和翠姑都参与了修桥的工作,由此结缘相爱,随着桥的修好,翠姑和“莽娃”的缘分之桥也修好了,两人顺利地成了亲,为这座桥也平添了一段佳话。这座桥启示人们:为人做事要勤劳善良,幸福生活也就会不期而至。

  第五桥  偏岩子桥:有勇有谋,正义无敌

  偏岩子桥又叫回音桥。该桥位于现在的香港城公交站中国银行门前。因桥架在山湾峡口,所以也叫竹林湾桥。当年这里还比较僻静,常有山贼土匪出没。当时年仅12岁的赵锡文,在此游玩,猛然发现有几名歹徒正围着两三个路人在抢东西!赵锡文让同行的伙伴一起莽起嗓门大吼:“土匪抢人啰!土匪抢人啰!抓土匪哟!抓土匪哟!”还假装有人在调度指挥。山谷中的回音很大、连绵不断,土匪心虚地撒腿就逃,几名被劫的路人和财物于是得以保全。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有勇有谋去做正义的事情,便所向无敌!

  第六桥 三道桥:孝老敬亲,心存感恩

  三道桥又名三通桥。相传明清时期,赵家岩这里住着姓赵的年轻人和母亲,日子一直过得很清贫。母亲时常感叹自己这一生过得实在太苦,总想要修来世的福分。儿子为了母亲的愿望,经常背着她踩着石墩过长渠,到九宫庙、朝阳寺等寺庙去烧香拜佛。年轻人的孝心感动了住在郭家沟的娘家人,纷纷表示愿意出资在此处修一座桥,姑母毫不犹豫地卖了郭家沟的部分田产,合力修桥。这座朴素的平桥,其充满智慧的丁字造型,为桥头三边的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实际上起到了两座桥的作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孝老敬亲,心存感恩。

  第七桥 卷洞桥:为人师表,义薄云天

  卷洞桥又名独孔桥。在清末的赖石坝,附近有一所学校,长渠这一流段水深流急,学生们无法趟水过河,只能从更远的山坳绕远路上学、放学,非常不便。有户热心人家主动扎了一只小竹筏,免费接送孩子们从这里过河,在长渠上也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义渡”口岸。学校的老师欧阳老先生决定出资在此间修起了这座独孔拱桥,称之为卷洞桥。当时,当地人为了感谢欧阳铭的父亲的善举,都尊称其为“欧善人”。大家纷纷夸赞“欧善人”为人师表,义薄云天。

  第八桥 观音桥:邻里相敬,胜过远亲

  观音桥又名叫双星桥。该桥原址位于老鹰岩,就是现在的柏树堡月强金属材料公司附近。因这座桥附近有一座观音庙,因此叫观音桥。老鹰岩附近住着朱、周两家大户,因天干大旱,两个家族为了争水源,大动干戈,打伤了十余人,从此变成仇家,不通往来。朱家的小女和周家的小儿在同一私塾上课,天天风里来,雨里去,暗生情愫。待到长大成人,时常隔河相望,却难以相聚。当年打架的壮年也变成了老人,对自己当年的冲动和鲁莽也有了悔意,看到后辈有意和好,也愿意成全,于是双方和手言和。最后两家化干戈为玉帛,齐心协力修了这条长渠中最长的桥,从此仇家变亲家,近邻胜远亲!


原文链接:https://mzj.cq.gov.cn/sy_218/bmdt/mzyw/202403/t20240328_1308908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