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舆情监督

新重庆·老地名丨红岩村

发布时间:2024-01-13 作者:佚名 来源:重庆市民政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社会活动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积淀,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年轮,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多年发展历史,历史文化体系集巴渝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三线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于一体,地名文化亦是重要组成部分,底蕴厚重。重庆地名,承载着重庆人民的乡愁记忆和美好情感,有自己独特、鲜明的民族和区域文化特色。深入挖掘重庆优秀地名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全方位保护地名文化遗产,赓续传承优秀地名文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重庆声音的具体行动。

  “重庆民政”网站特开设《新重庆·老地名》专栏,以行政区划排列为序,多维度讲述重庆地名故事,深化“乡村著名行动”,弘扬传承优秀地名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重庆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推进文明新风满巴渝。

  红岩村

  

  嘉陵江南岸,有一幢并不出众的灰色老建筑。老建筑四周绿树环绕,门前芭蕉树郁郁葱葱。这幢楼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指挥中心——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驻地。抗战时期,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或以中共代表或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身份在这里进行统一战线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也居住于此;毛泽东在这里抄录了在陕北所作的《沁园春·雪》赠送柳亚子,后在《新民报》上公开发表,在山城引起轰动。这个地方就是红岩村。

  说到红岩村,一个人的名字必然会被提起,她就是饶国模。饶国模出身于今重庆市大足区国梁镇一个书香门第之家。饶国模的大哥饶国栋是老同盟会员,二哥饶国梁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弟弟饶国材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在成都加入共产党。饶国模从小就立下了振兴中华的理想。

  饶国模在家乡读完铜梁女子中学后,于1912年考入成都益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威远和铜梁等地小学任教。

  1930年,饶国模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用自己经营活动积攒下来的一笔钱,在重庆郊区红岩嘴买下了二百多亩荒谷坡地创办了大有农场。因为她丈夫姓刘,人们也称这里为“刘家花园”。

  1938年春,八路军在重庆市区机房街设立了通讯联络处。同年底,因武汉沦陷而西迁重庆的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抵渝。在原重庆通讯联络处和武汉办事处的基础上成立了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也叫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办公地点仍在城内机房街,通讯和电台机要科设在棉花街。1939年5月初日机大轰炸,机房街70号被炸毁。考虑到驻地分散,不方便开展工作和躲避日机空袭等原因,在重庆刚成立不久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决定在市郊另觅新址。通过比较,饶国模在红岩嘴的刘家花园便进入了大家的视线。

  通过进一步考察,发现饶国模不仅是广州黄花岗烈士的妹妹,而且她的三个子女也都加入了共产党,她本人思想进步,支持共产党,在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发动妇女群众缝制了棉背心数千件慰劳前方将士。

  于是八路军办事处便决定在饶国模的大有农场修建办公场所,得到了饶国模的大力支持。1939年秋天,由八路军办事处同志自己设计并修建的办公住宿大楼竣工,整幢楼房为土木穿斗结构,两楼一底,有大小房间54间。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全部迁此办公。地方当局将这里的门牌号编为红岩嘴13号(1945年改为红岩村13号)。

  对于共产党的到来,饶国模积极回应,虽然和八路军办事处签订了租赁合同,但是此后八年间,饶国模从来没有按合同收过房租。每年农场的葡萄、梨子等水果熟了,办事处干部战士和家属天天从旁边路过,也从不摘一颗。

  皖南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停止对八路军发饷,还密令粮商不得向八路军办事处卖粮。饶国模便赶回铜梁县老家,以农场需求的名义买到几车大米运回送给办事处。

  随着八路军办事处人员的增多,孩子也渐渐多起来,饶国模又向邓颖超提出建一所幼儿园。当得知地皮和经费有困难时,她二话不说,马上让人砍倒了山坡下的一片梨树林,自己花钱建起一排朝阳的房子当幼儿园,还领着保姆带孩子。“刘太太”这一情谊,使许多老同志和孩子们终生不忘。重庆解放后召开第一次庆祝大会,邓小平便拉着胸佩大红花的饶国模在台上介绍说:“这就是红岩村革命的妈妈。”

  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时,曾邀请饶国模共进午餐,并称赞她的家庭是“一个革命家庭”。

  在红岩嘴的八年时间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与饶国模情同一家,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46年,董必武在离渝临行前曾写下《题赠饶国模女士一绝志谢》的七言绝句:“八载成功大后方,红岩托足少栖惶。居停雅有园林兴,款客栽花种竹忙。”

  诗后附有题跋:“倭寇侵逼,国府西迁,重庆襟江背岭,成为战时首都。远地来人云集潮涌,吾辈初至此邦,几难措足。铜梁饶国模女士,豪爽好客,渝郊红岩经营农场,欣然延纳,结庐其间,忽忽八年矣,当胜利还都,赠一绝志谢。”

  红岩嘴“大有”农场就和它的主人饶国模一样,被载入了光荣的史册,成为不朽的名字。

  如今,我们伫立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现代化大都市中,脚下踩着红岩这块热土,正应了饶国模的诗句:“他年凯歌高旋时,红岩即是众人家。”

  在红岩村还有一个与一棵黄葛树相关的故事,如今这棵黄葛树已经成了红岩村里一个著名景点。黄葛树是重庆的市树,在重庆的古街老巷中,随处可见生长在石坎、崖壁、城墙上的黄葛树,裸露的虬根与石体紧密融合,屹然而立,遮风挡雨,是重庆市独有的风景。北魏《水经注》载:“江水又东经黄桷峡(铜锣峡)。”宋《图经》云:“涂山之足,有黄桷树,其下有黄葛渡。”重庆至今仍有黄桷垭、黄桷坪、黄葛渡等地名。

  从农场大门进入,行至不远处,这棵高大、茂密的黄葛树正好立在三岔路口上。当时,租赁刘家花园的除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外,还有国民党的国民参政院。黄葛树右边的道路向上通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大楼,左边的道路向下通往国民党的国民参政大楼。八路军办事处迁入红岩村不久,进步电影、话剧演员陈波儿一行前往办事处,一不小心就进入了国民参政会大楼,幸亏饶国模及时赶到才接应了回来。为了防止此类事情再次发生,饶国模安排了一位叫黄大娘的在黄葛树下摆了一个茶水香烟摊,为去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人指路,黄葛树因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路标”,甚至还有“走红岩,投八路,抬头先看黄葛树”的说法。这棵黄葛树在抗战时期战时首都重庆的白色恐怖中,成为党组织成员和外界人士寻访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重要路标,人们又称之为“阴阳树”。1946年春,周恩来和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以及新华日报的几十位同志,在这棵黄葛树下合影,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这棵具有特别意义的黄葛树,在1976年曾经遭遇雷击,后来经过嫁接得以存活。如今这棵黄葛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

  红岩村的上空还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密码战。

  1943年2月6日,苏联情报人员鲍尔沙科夫从重庆发给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季米特洛夫一份电报,其中写道:“季米特洛夫同志:我们从重庆得到消息,中国中央政府情报机关头子戴笠掌握了中共和第十八集团军在重庆代表的电台工作暗号、密码和发报时间……所有中共电台的位置均已被戴笠的机关查到了,电报被截获和破译。”

  其实这封电报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有意泄露、乱人耳目的,中共机要人员采用以假报(乱写的码子)掩护真报、以外围(战报)掩护核心的办法,故意使用一些简单的密码来拍发战报等一般性消息,吸引特务机关集中力量来破译,以保证通报机密事项使用的高级密码的安全。

  早在1939年国民党方面就出台《防制异党活动办法》,频频制造反共摩擦。戴笠在重庆卫戍司令部稽查处设置了电讯监察科,负责侦听重庆地区的无线电台活动,重点关注、监视八路军办事处的电台工作情况。他们每个月都要来八路军办事处现场检查,核对机器型号、呼号、波长等。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设有八部电台,其中三部是公开的,已向国民党当局登记备案。另有五部为秘密的,其中两部设在红岩村办事处三楼,联络对象为延安、雅安;一部设在红岩村俱乐部楼上,与延安试通后备用;其余两部为流动性质,先后分设在市郊黄沙溪、市内中国工矿银行办公楼上,联络对象为延安。

  周恩来是共产党第一批密码专家,他编制了我党使用的第一本密码“豪密”(由周恩来化名伍豪而命名)。在办事处,他亲自领导电台工作。按照规定,在三楼的电台工作人员一般不下楼,连吃的饭、喝的水都是由勤务员送上去。楼下的人一般也不能上三楼。电台是24小时工作,电台机要人员也是三班倒。电台机要人员的宿舍就安排在三楼,大一点的房间住三人,小一点的房间住两人。为了保密,很多电台机要人员在办事处工作期间没有出过门;即使外出也必须两人以上同行,以避免国民党的策反和抓捕。

  1939年夏天,在军统局电信总台(时称电讯总台)工作的张蔚林和军统局电信总台报务主任冯传庆突然来到重庆城内的周公馆。通过几次接触,他们把军统局及其电信总台的情况报告给办事处的人,并提供了许多我方还未掌握的情况。经过考验,中共中央南方局军事组决定吸收他们入党。此后,从延安来渝的张露萍与张蔚林等组成一个特别支部,在军统局电信总台又发展了几名党员。当时军统的报务工作和译电工作是分开的,冯传庆等电台报务人员并不直接掌握军统的电信密码,但他们想方设法积极工作,除了把军统电信总台的呼号、波长及通信联络网的情况报告中共中央南方局外,还提供了部分密码的情报,从而打破了特务机关的铜墙铁壁,获取了敌人的机密情报。

  1940年3月,张蔚林等人不慎暴露,被军统局抓获,后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杀害。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竟诬称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周恩来提前得到情报,连夜召集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办事处工作人员开会,应对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在《新华日报》上刊发文章揭露事情真相,并亲笔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的挽诗。迫于国内外压力,国民党方面没能采取更极端的反共措施。

  在国民党方面的种种限制之下,八路军办事处秘密使用一部功率仅有五瓦的小电台,保证了对外的通信联络。直到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这部小电台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国民党特务机关始终没能破译其核心密码。

  为纪念那一段红色岁月,今天的红岩村大有农场原址的入口位置建有红岩革命纪念馆。纪念馆于1958年5月1日建成开放,1959年由董必武题写“红岩革命纪念馆”馆名。该馆主要景点包括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曾家岩50号周公馆、《双十协定》签字处——桂园、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新华日报》总馆等文物遗址。

  以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重庆,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锤炼、培育和形成了熠熠生辉的精神。红岩精神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要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继往开来,开拓前进,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今天的重庆,红岩村、曾家岩周公馆和虎头岩《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组成了重庆著名的“红色三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的瞻仰纪念。


原文链接:https://mzj.cq.gov.cn/sy_218/bmdt/mzyw/202401/t20240111_1281011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