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社会调查

深化改革丨渝中区:“一高三化”织密织牢温暖高效“救助网”

发布时间:2023-12-30 作者:佚名 来源:重庆市民政局

  近年来,渝中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突出改革求变,构建综合救助格局,加大救助服务供给,加快“智慧救助”建设,提升救助服务质量,把民生保障网织得更密更牢,让群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发展力度”和“幸福温度”。

  

  改革背景

  近年来,传统社会救助工作模式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综合救助发挥不够有力。社会救助信息资源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组织体系不健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效联动,导致“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发挥不明显,存在重复救助、多头救助和遗漏救助情况。二是救助申办不够高效便捷。由于没有“一网通办”的救助应用系统,在传统模式下困难群众必须到办事大厅办理社会救助事项,流程长、资料多,救助事项办理效率普遍偏低。三是基层社会救助力量和能力不够充足。基层专职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少,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基层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无法为困难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社会救助工作亟需改革升级,从而全面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改革措施

  “高站位”推动,健全社会救助组织体系。成立渝中区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副区长双牵头,25个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协调全区社会救助工作,制定完善社会救助政策措施,着力解决社会救助工作中存在的服务内容单一、资源分配不均衡、救助覆盖不及时、不到位等问题。

  “联动化”服务,构建综合救助格局。梳理困难群众基本情况、需求、政策、资源“四张清单”的基础上,出台《渝中区“人生关怀”实施办法》、《渝中区城市特殊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十条措施”实施方案》,在街道建立社会救助“一窗通办”机制,评估社会救助申请需求,提出综合实施社会救助措施的意见。谋划多跨场景,实施社会救助事项“一次申请一次办”、“事项联办”以及“免申即享”的数字化应用场景,破解社会救助“碎片化”问题,持续提升综合社会救助效能。

  

  

  “便民化”重塑,持续优化办理流程。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智慧救助工作的通知》,在民政部“救助通”应用的基础上,开发建设群众端微信小程序“重庆救助通”应用和后台端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统一网办流程和工作机制,将低保和特困申请流程由7项减少为3项,办理时限由30个工作日缩短到10个工作日,让困难群众足不出户就能申请社会救助,助力社会救助实现“一次申请、全网通办”。

  

  “专业化”提质,强化基层社会救助力量。区民政局、区编办、区财政局、区人力社保局出台《关于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健全完善基层社会救助工作机构,成立街道级社会救助工作站,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8+N”项社会救助服务。区财政每年投入1300余万元购买服务,按每个街道社会救助工作站7至12人、每个社区1至2人标准,全覆盖配备专职社会救助工作人员221名,确保社会救助工作有场地办事、有人员管事、有能力干事,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社会救助需求。

  

  

  

  
改革成效
    渝中区通过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智慧化建设、提升救助服务质量,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了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改革经验被评为“民政部2022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关爱服务人人享有。充分整合部门资源,创新实施“人生关怀”系统工程,抓实救助帮扶“十条措施”,形成渝中特色救助新格局。年投入资金1.8亿元,从群众感受最贴心的出生、入学、婚育、养老、节日慰问、生活困难、重病、离世八个重要人生节点入手,持续开展关爱服务,惠及渝中居民50万人次,做到“救助一批、关爱一批、慰问一批”;常态化实施“结对帮扶”,从区委书记到普通干部,每人结对1—3户困难家庭,利用休息时间上门走访、交心谈心,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帮扶慰问困难群众6987人次,慰问金及慰问品计118.4万元,有效解决困难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救助申办泛在可及。市民政局在全市逐步推广渝中区“重庆救助通”经验,2023年9月,“重庆救助通”应用已覆盖全市41个区县,申请受理时间从5天×8小时延长到7天×24小时,实现了救助事项随时办、随地办、高效办。全市社会救助办理时间缩短2/3,日均线上申请量2000余人,成功帮助15.91万人申请救助,19.21万人电子授权核查,83.05万人次完成待遇资格认证。依托“重庆救助通”应用,联合发展改革、人力社保、住建、城管、医保、广电等部门实现住房救助事项联办,居民医疗和居民养老保险资助参保、电费减免、垃圾处置费减免、基础有线电视费减免等事项的“免申即享”。9月下旬该功能上线以来,全市共办理一件联办(免申即享)9263件。

  

  基层服务更加多样。通过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救助力量,打造专业化社会救助服务队伍,在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扎实开展入户走访、信息采集、主动发现、动态监测、救助转介等服务,变“被动坐等”为“主动上门”,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救助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延伸开展社区养老助餐、助浴、助医、助学“四助”行动、“福彩圆梦·孤儿助学”行动、“金秋助学”行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等系列活动,全方位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需求。

  


原文链接:https://mzj.cq.gov.cn/sy_218/bmdt/gzdt/202312/t20231227_1275033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