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社会聚焦

河池南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

发布时间:2023-12-23 作者:佚名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文明之风沁丹城

  ——南丹县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综述

  

  整装待发的志愿者。

  

  志愿者为群众写春联。

  河池市南丹县,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为“粤西第一奇胜”。多年来,这里的城与人温暖互动、人与城共生共荣,在发展中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比翼双飞”。

  如今的南丹,一抹抹“志愿红”用满腔热情和无私付出,绘就一幅幅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幸福画卷。

  志愿力量服务发展大局

  “请来这里检票,场地内设有免费农产品,欢迎品尝。”“请保管好随身物品,有需要随时呼叫我们……”12月3日,“一碗老酒”音乐会点燃岁末丹城,1.3万名歌迷尽情狂欢的同时,也深切感受着来自志愿服务的温暖相随。

  乐迷忘情唱跳的背后,是当地500多名由公安、消防、电力、卫健、学校等单位工作人员和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的全力护航。

  “在南丹,我们感受到了全方位的保障和无微不至的照顾。”贵州乐迷李思苑激动地说。

  南国之丹,如此多娇。近年来,南丹县将文旅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培育,越来越多的大型文旅活动接踵而至。

  今年2月,白裤瑶年街民俗旅游活动举行,98名志愿者服务游客约5万人次;今年10月,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自行车(山地)比赛举行,527名志愿者承担会务统筹、引导咨询、维持秩序等工作。

  “每一次大型活动,都会涌现出一大批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他们成为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力量。”南丹县文明办主任黄雅霜说。

  这些服务团队都来自同一个平台——南丹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总队长,组建8支常备专业志愿队,131支志愿服务队伍,5.6万余名招募注册登记志愿者,孵化出“课后暖心带娃”“两新党建大联盟”“狼兵武术操”等10个志愿服务项目。

  志愿服务暖人心促和谐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

  群众在哪里,需求在哪里,志愿服务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今年以来,南丹县创新实施尊师重教关心教育、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移风易俗促乡风等志愿服务活动。

  在此期间,共收到志愿者爱心款和物资价值近4000万元;为残疾学生、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200余场次,受益学生3.5万余人;参与创建文明城市网格化管理;开展“小手拉大手”志愿卫生行动,促进乡村文明形成新风尚。

  星火成炬,汇涓成海。2022年以来,南丹共举办宣讲活动1000余场、助学支教活动300余场、医疗健身活动500余场,吸引近10万人次参与。

  2020年底,南丹县获评自治区文明城市。

  志愿情怀传承非遗文化

  连日来,来自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朵努社区的国家级非遗县级传承人黎秋亿、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何光斌前往王尚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给学生传授白裤瑶服饰制作和展示陀螺技艺。

  朵努社区有6位非遗传承人,他们时常化身志愿者,向周边小学学生、当地群众以及外来游客义务传授打陀螺、敲铜鼓、民族服饰制作等多项非遗技艺。

  黎秋亿同时也是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她认为,非遗文化是宝贵财富,不仅要通过志愿帮带的形式传承好,还要以此推动文旅事业融合发展。

  在此期间,南丹县致力于让“文明实践”转化为“群众受益”。在朵努社区投入500多万元建设非遗展示基地,在王尚小学挂牌运营“白裤瑶文化研学基地”等研学志愿服务产业项目,推动非遗与旅游、研学融合。

  目前,王尚小学共开设非遗项目课程7个,累计接待研学学生8600余人,促进周边景区新增游客量1万余人,让300余名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志愿“传帮带”让非遗传承经久不息。从今年开始,南丹县全面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志愿服务活动,所有中小学需将至少2项非遗项目融入课堂。

  12月8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万人展示展演活动举行,青少年身穿民族服饰,以狼兵武术操开场,非遗项目轮番上演,让观众大饱眼福,其中饱含着为传承非遗文化作贡献的“志愿力量”。

  如今,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正根植于这座城市,志愿者们把志愿服务的“涓涓细流”汇成源源不断的“爱心长河”,让社会暖意绵绵。(记者 杨天宇 通讯员 黄艳鲜 文/图)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zyfw/202312/t20231220_6715259.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