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资讯速递

壮族霜降节 打榔声声唤郎回

发布时间:2023-10-26 作者:佚名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打榔舞比赛现场。

  

  游客在非遗特色街区购买文创产品。

  

  千人打榔舞现场(无人机拍摄)。

  

  原生态打榔舞展示。

  骆越古地,自有山川之秀、民俗之醇。

  壮族霜降节是壮族典型的民俗活动,主要流行于广西天等、大新、德保、靖西、那坡等地。

  2014年,天等壮族霜降节入选国家级第四批非遗项目名录;2016年,作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扩展名录之一的壮族霜降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10月24日,在“霜降看天等 榔音响八方”2023年天等县世界非遗壮族霜降节系列活动开幕式上,壮族打榔舞传承人陆东华精神抖擞,和两名打榔舞传承人为现场宾客演绎壮乡原生态打榔舞。

  演绎完毕,陆东华回到场下,看着场上老中青三代上千名打榔舞表演者组成的表演团体挥起木杵敲击木榔,载歌载舞迎接八方宾客,脸上充满欣慰的笑容。

  在天等,每逢重要节庆,人们总要跳起打榔舞,以此表达对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美好生活的祈愿。

  打榔舞使用的道具是榔和杵,在古代,榔是大木凿成的木槽,是壮族先民专门用于脱稻粒、舂米、打糍粑的一种木制农具,杵则是打榔的工具。

  打榔舞表演者不分男女老少,有二人对打、四人对打、多人交错对打等多种方式。当音乐响起,木杵有节奏地敲击榔壁、榔底和榔边,欢快有力、声响若鼓。

  陆东华是天等县天等镇稻香村地州屯人,地州屯也是天等打榔舞的发源地。“以前我们屯每家每户都有榔,小时候我经常看老一辈跳打榔舞,这已经成了我挥之不去的乡愁记忆。”

  在这次壮族霜降节的千人打榔舞比赛中,来自天等县13个乡镇及民小、民中、民高、县职校等单位的代表队参赛。

  “我们表演的节目是《椒乡榔舞庆丰年》,以民间舞蹈为载体,展现出打榔舞的独特魅力和天等人民的热情。”天等镇代表队的何小波说。

  每每榔声响起,总会唤起心灵的悸动。

  “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赶回来参加活动,既是回味壮族文化魅力,更有一种自信感和荣耀感。”在南宁工作的天等人梁先生说。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群众心力、赋能乡村振兴。近年来,天等县持续以壮族霜降节为媒介,以“乡情牌”吸引着众多天等儿女团结奋进、返乡创业,建设美好家园。

  冯有强在外闯拼多年,积累了资金、技术、人脉、信息和经验。家乡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文化氛围,吸引他返乡创业。如今,8年过去,冯有强在家乡的企业由1家增加到11家,提供就业岗位900多个,带动脱贫群众就业840多人。

  榔声回响,郎儿回乡。截至今年9月底,天等县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累计达1.1826万人。

  有诗云:

  骆越古地多灵秀,

  浓浓乡情催人留。

  万人盛会度金秋,

  打榔声声唤郎回。

  (记者 陈明桂 通讯员 何天龙 黄丽华 文/图)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whcl/202310/t20231026_6688941.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