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资讯速递

看百色田林县如何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民族文化生命力

发布时间:2023-06-05 作者:佚名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原标题:

  北路壮剧绽放新时代光华

  ——看田林县如何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民族文化生命力

  

  田林县以举办壮剧艺术节为抓手,激活壮剧文化发展动力,目前全县有120个业余壮剧团,让群众实现“演戏自由”。图为田林业余壮剧团在壮剧艺术节上表演节目。

  

  5月8日,田林举办2023年壮剧艺术节。图为壮剧艺术节上精彩的演出。

  

  2023年壮剧艺术节期间,田林举办巡游活动,展示壮剧艺术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壮剧成为田林民族团结进步的纽带之一。图为田林各族群众在2023年壮剧艺术节期间“千人长桌宴”上共诉情谊。

  

  田林通过戏剧进校园、创新传播方式等措施,吸引年轻人喜欢壮剧、传承壮剧。图为5月8日,壮剧艺术节开幕式文艺晚会上忘情观看的观众。

  起源于田林县的北路壮剧,集中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戏曲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在5月8—12日举行的2023年田林壮剧艺术节上,田林万人空巷,有着300年历史的北路壮剧绽放出时代的光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民族优秀文化该如何传承发展、北路壮剧的发展面临什么问题、田林如何通过文化建设激活经济社会发展?壮剧艺术节期间,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调研采访。

  全民看戏,壮剧根植于人民

  5月8日22时,开幕式文艺晚会落幕,组委会负责人之一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秀荷长舒一口气,不仅因为演出井然有序,还卸下了一件愁心事——不用为门票操心了。

  晚会在田林体育中心举行,共安排有1.04万个座位,群众凭身份证可免费领取门票。5月6日门票发放时,前来取票的群众早早把取票点围满。全部发完,仍有大量群众没能拿到门票。

  求票的电话纷纷打来,梁秀荷感受到了压力。她和组委会想尽办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在场内增加了800个座位,开放部分球场看台。然而,在开幕当晚,球场外依然有2000多名无法进场的观众。

  “3年没办壮剧节了,这次要看过瘾!”81岁的居民黄金荣说。艺术节期间,她一连5天都在赶场看戏,每天一大早出门并带好中午和晚上的饭菜,只为占据一个好位置。

  5月9日晚,桂滇黔三省区县(市、区)壮剧艺术展演时下起了雨,现场依然围满观众;壮剧优秀剧目展演原来安排在室内灯光球场举行,由于观众太多,下半程演出搬到了县文化广场……

  田林群众为何如此钟爱壮剧?“因为北路壮剧诞生、繁荣、传承于田林,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田林县委常委、副县长贾扬说。北路壮剧起源于明朝末年的安隆寨(今田林县旧州镇),是广西壮剧的两大分支之一,使用壮语北部方言演唱,深受群众喜爱。

  “戏剧的传承发展,群众是根。北路壮剧反映壮民族的生活意愿和审美习惯,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思想上符合壮民族的道德规范。”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剧代表性传承人黄志元说。

  据介绍,北路壮剧剧目大多源自壮族群众的生活,具有浓烈的民俗韵味,音乐风格古朴,声腔全部用壮腔,融入壮族的谚语、俚语、格言,在戏剧语言艺术方面独树一帜,被壮族群众认为是“自己的戏”。

  至今,以田林为中心,北路壮剧广泛流传于百色市的右江区、凌云县、隆林各族自治县、西林县,云南省的富宁县和广南县,贵州省的册亨县和望谟县等地,深受桂、滇、黔三省区壮族、布依族群众喜爱。

  壮家有戏,让文化富民乐民

  前不久,退休教师王礼找到了新的舞台,成为新兴剧团的一名业余演员。“从小就听戏,多少有点基础,闲下来了就想登台。”王礼说,“县城有10个剧团,想演戏不是难事。”

  群众实现“演戏自由”,这是如何做到的?

  田林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推动壮剧于2006年入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田林被文化部评定为“中国民间文艺之乡(壮剧)”。

  该县增强文化自信自强,以壮剧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以举办壮剧艺术节为抓手,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激活壮剧文化发展动力。县委书记黄慧说:“田林民族文化丰富,我们以北路壮剧为主干,推动各民族文化枝繁叶茂,让文化融入群众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国家和自治区高度重视北路壮剧的传承和发展。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授予田林“中国壮剧传承研究基地”称号;2012年,北路壮剧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资助250万元,将传统剧目《祭瑶娘》修改提升为《瑶娘》,并完成40场巡演。百色市文广体旅局局长陆波介绍,该市正在制定《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让壮剧等非遗保护传承有法可依。目前,百色市人大常委会已对《条例(草案)》进行了两次审议,正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

  田林相继出台了《壮剧传承发展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壮剧剧本创作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为业余剧团提供发展资金,扶持壮剧剧本创作,保障壮剧文化的健康发展。

  该县划拨财政专项资金,在社区、农村广建戏台;从2016年起,每年扶持每个业余剧团1万元,极大解决了业余剧团在交通、服装、化妆等方面的经费压力。从2007年起,每年举办一届壮剧艺术节(2020—2022年因新冠疫情停办),极大地推动了农村业余剧团的快速发展。近年,田林业余壮剧团如雨后春笋般诞生。据统计,目前全县有民间业余壮剧团120个,演员约4000人。

  推陈出新,助壮剧越演越新

  在桂滇黔三省区县(市、区)壮剧艺术展演上,德保县推送的现代壮剧《鱼塘事件》让人耳目一新。德保马骨胡艺术中心副主任黎谦说:“这是新节目首次在舞台上亮相,效果很好。”

  壮剧传统剧目大多是传统故事,以及家道中落、上京赶考、中状元等老套路,不仅观众视觉疲劳,更脱离了现实。

  传统戏剧如何绽放时代魅力?融合创新是关键。在300多年的历史中,北路壮剧一直在兼容并蓄,创新发展,历经了板凳戏、门口戏、游院戏、地台戏、搭台戏等阶段,吸收、借鉴了邕剧、川剧等剧种的音乐及表演形式。

  2018年壮剧节,组委会首次对剧目提出要求,提出不“炒旧饭”,多关注社会热点。在今年的壮剧艺术节中,出现了《壮乡山河秀》《山乡有约》等10余个新剧目,聚焦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题材,广受好评。

  剧本的完善,是近年北路壮剧的一大创新。传统壮剧没有完整的剧本,以提纲式和艺师口传为主,演员表演时靠艺师在幕后指挥,演双簧戏。

  田林出台政策,每年拿出10万元经费,鼓励编写规范剧本,编剧人员由原来的5人增加到13人,以黄志元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编剧应运而生,改编了一大批传统剧本,编写不少现代剧本。这些剧本选材贴近生活,主题鲜明,设计矛盾合理,刻画人物突出,语言唱词精练。近年,田林壮剧精品不断:《九品官办宴》荣获中国首届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优秀剧目奖(金奖)、《感恩》获第八届戏剧类二等奖……

  创新表演形式,提升业余壮剧团演出水平。县文化馆组织壮剧辅导员到各业余壮剧团开展身段、唱腔、乐器、化妆等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强化对骨干编剧、演员培训。乐里镇新兴剧团负责人岑桂英曾于2022年到广西民族大学培训一个月。她说:“从唱腔、动作、化妆等都得到了全面提升。”

  强化与周边县(区)的交流,推动融合发展。在今年的壮剧艺术节上,桂滇黔三省区多支壮剧团同台争艳。云南省文山州壮剧团一级演员王伟云说:“田林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各地壮剧团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直面问题,发展持续向好

  经济发展对传统戏曲的冲击不可避免,田林文化馆原馆长王福干深有体会。1990年,她调入田林县文化馆工作并参与壮剧普查,结果显示当时全县有106支业余文艺队,演员2300多人,这是改革开放后田林壮剧发展的一个高峰。

  随后,壮剧发展进入了“安静期”。王福干说:“群众外出务工多了,许多剧团活跃不起来。”1996年,乐里镇举办民间歌节,勉强找出4个能演出的剧团;2007年第一届壮剧艺术节,全县只有12个剧团有演出能力。

  如何破解面临的困局?“在发展中解决。经济发展起来了,就能更大力度支持文化事业。”县长韦建明说,今年壮剧艺术节上,田林召开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和招商推介会,签约项目5个,总投资30.2亿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县里加大扶持力度,壮剧又开始走向辉煌,2017年壮剧艺术节有98个剧团报名参演,组委会只得出新招:先举行片区展演,优中选优参加全县汇演。

  虽有约4000名演员,但普遍存在年纪偏大,女多男少等问题。一些剧团在演戏中,遇到有年轻人或小孩的戏时,只能用旁白来表现,或者干脆舍弃该类剧本。

  在田林县第一小学,戏曲操是学生们课间操的重要内容,这套操挖掘了壮剧里“生旦净末丑”的动作特点,融合了壮剧文化艺术和健身功能,深受学生喜爱。学校艺术老师雷晓萍介绍,该校目前开设了壮剧传承班、山歌班、春笋民乐团等,有300多名学生常年接触、学习壮剧。

  针对互联网传播特点,田林尝试新的传播途径。今年,该县拍摄了壮剧宣传短片《执扇芳华》在网络平台推广,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关注。旧州镇那度村壮剧团负责人岑志澄说:“剧团新进了几名95后的年轻人,给整个剧团增添了活力,也拓宽了戏路。”

  马骨胡是壮剧的灵魂。“现在全县能拉得好的也就四五个人,最年轻的也50多岁了。”乐手黄志标语气中带着焦虑。乐手老化是北路壮剧目前面临的最棘手问题,出现了县城的10个剧团共用一个乐队的窘境。县里开展了多期培训,但效果并不显著。县文化馆馆长陆文表示,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培养力度,同时探索“音乐代替乐队”的新表演形式。

  问题虽有,但前途光明。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锦芳在《北路壮剧概论》中指出,壮剧发展有着“群众支持,基础深厚”“政府重视,加大投入”两大优势,未来发展可期。(记者 韦鹏雁 通讯员 黄数情 卢正刚)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whcl/202305/t20230524_6608646.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