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资讯速递

中国—东盟非遗荟萃邕城展风采

发布时间:2023-05-06 作者:佚名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非遗集市多姿多彩。

  

  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大联欢场景。

  

  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大联欢场景。

  “壮族三月三”,从非遗走来,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中国—东盟非遗荟萃邕城,让“壮族三月三”散发着国际范魅力。

  连日来,首届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火热开展,来自中国25个省(区、市)和8个东盟国家的150多项非遗项目汇聚邕城,美美与共,让观众饱览中国—东盟非遗精彩,感受到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

  同台联欢 奏响欢乐交响曲

  泰国诺拉舞,越南歌筹、北宁官贺民歌,柬埔寨猜扬戏,缅甸编鼓……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南音、福建木偶戏、内蒙古古如歌……当广西宾阳炮龙与越南舞龙相会,当东盟舞蹈与中国戏曲牵手,当越南民歌与西北民歌同放……迸发出一阵阵欢乐音符,奏响了一曲曲和谐欢歌。

  据悉,此次非遗周上百项非遗项目,表演类占据较大比重,其中不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连日来,南宁民歌湖广场、邕州剧场、广西民族博物馆,数十个节目轮番上演,美美与共。

  “第一次来广西参加‘三月三’非遗活动,感受到这里风景美、人热情!能和这么多非遗项目进行同台演出,既开阔视野又认识了新朋友。”越南歌筹表演艺术家翠得说道,她在家里也听中国民歌,虽然不懂中文,但感受到旋律动听,“希望今后有更多机会到中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欣赏各种精彩的演出,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

  泰国诺拉舞是当地精彩非遗项目,集舞蹈、戏剧、演唱等艺术形式于一身。主要表演者、传承人首次带领学生来广西表演,充满喜悦之情:“我们都是第一次来这里演出交流,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平台展示。”老师与学生交流中国舞蹈时,他们比较关注水袖舞,认为诺拉舞注重腿部力量,水袖舞锻炼手部力量,希望有机会能与水袖舞切磋,有更多平台与中国舞蹈交流。

  缅甸表演队传统舞蹈负责人玻棋(音译)两次来桂演出,他说:“每次看到中国大型舞蹈,都感觉到很有力量,很吸引人。还有的围在一起跳舞,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氛围。”他表示,中缅“胞波”情谊源远流长,双方都有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这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很希望能邀请中国的表演队到我们那里深入交流”。

  非遗集市 “赶”出缤纷多彩味

  品越南春卷,画缅甸黄香楝,买特色手工艺,跳东盟风情舞蹈……中国—东盟非遗大集市创意出炉,民歌湖畔恍若变成一条中国—东盟集市街,目不暇接的游艺项目、琳琅满目的非遗产品,市民游客玩得不亦乐乎。

  越南竹藤编工艺摊前,老板阮文静忙着给顾客推介产品,其首次将产品带到广西,未曾想到受到欢迎:“我听说中国有很多工艺品,竹藤编制产品也多,我在昆明有代售,希望在广西也能找到合作机会。也希望借鉴这边的同类手工艺品,多加交流学习,一起合作创新产品。”

  河内非遗研究人员阮氏青云告诉记者,非遗需要环境发展、民间传承等,像这样的节日能把非遗聚集一起,能让非遗“活”起来。中国—东盟非遗产品还可以融入旅游发展,诸如创造与城市旅游点、公共艺术平台等相结合的方式,以及与知名旅游景点、特色网络平台合作等。

  非遗大集市囊括来自大江南北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国家级非遗项目马明仁膏药制作技艺传承人孙川说:“来的都是各地特色非遗,感受到中国—东盟非遗历史悠久、深具魅力,都有着地方文化的特色与底蕴。希望借助这样的交流活动,有机会将产品和制作技艺推广到东盟,让东盟朋友领略到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实用疗效。”

  广西米粉专业委员会主任、“粉之都”品牌创始人刘亚松曾随团到东盟国家参加文化交流,向当地同行作了“小米粉·大产业”的分享,他说:“美食需要注入文化,让文化注入味蕾。非遗米粉可以品牌化,外在从视觉形象上打造,内在从文化上挖掘,保护古法制粉工艺,利用现代营销与管理,广西特色米粉也能走进东盟,让当地受众感受八桂独特文化魅力。”

  机制保障 深化交流情谊长

  活动交流百花齐放,机制建设保驾护航。

  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交流机制《谅解备忘录》签约,有关合作框架协议逐步推进,长效机制为中国—东盟非遗深化交流合作架起了桥梁。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毛小雨认为,“非遗保护讲究可持续性,通过机制建立使中国—东盟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作为此次活动指导专家,他表示,从中国—东盟戏剧周到中国—东盟非遗周,活动进一步升级提升,机制保障持续推进。此次签约机制,将交流合作进一步延伸。诸如今后可适时推出中国—东盟非遗名录,使非遗保护更为丰富多元、精准细致。还可以对中国—东盟非遗进行普查,为深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夯实基础。此外,可尝试跨境联合申报世界级非遗项目,使中国—东盟文化根深叶茂,人文交流更为紧密。“比如稻作文化、‘壮族三月三’等都可以以世界眼光申报非遗项目。”毛小雨评价道。

  非遗进校园的倡导,使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已悄然在一些学校中形成动态机制。此次中国—东盟非遗进校园成果展,20多个南宁市学校演出节目展现了“我是非遗小传人”的风采。南宁市解放路小学与泰国学校开展多年文化交流,该校常务副校长韦艳虹表示,学校立足非遗传承,将戏曲文化、剪纸艺术作为办学特色,与泰国学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合作关系。“疫情期间,我们学生创作剪纸作品赠送泰方学校师生,他们通过视频表达了对剪纸艺术的喜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山相连,水相依,文相近,民相亲。非遗之花,逐渐开到了青少年的心田。

  以文化为媒,促文明互鉴,让民心相通。中国—东盟非遗正散发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彩,为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化的力量。(记者 林雪娜/文 周 军/图)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whcl/202304/t20230426_6595632.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