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资讯速递

马山壮绣秀外“惠”中

发布时间:2023-04-09 作者:佚名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壮美坊内近2000种各色绣花线

  

  蓝淋在介绍壮绣作品

  

  传统与现代的壮绣作品同框

  姑娘江畔,烟雨蒙蒙。南宁市马山县白山镇西华街附近的一条小巷里,几个小朋友在追逐打闹,老人们安坐在屋檐下聊着家常。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就在这条不起眼的小巷里,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壮绣传承人蓝淋及其家人建起了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培训等于一体的“壮美坊”,将“马山壮绣”这一民间技艺发扬光大,并走上世界舞台。

  “这幅‘吉祥九福娃’,是娘家给省亲女儿的礼物,寓意人丁兴旺、家宅安康。”壮美坊一角,蓝淋用一副尚未完工的作品向记者解说壮绣的制作过程。这幅作品长约30厘米、宽不过10厘米左右,但即使是技艺精湛的绣娘也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完工,其工艺的复杂程度可见一斑——

  刺绣之前需要先在纸上描绘图样,再用剪刀将图样剪出。壮绣纹路细腻纷繁,一些细小的元素仅有指甲盖的1/5大小,下剪稍有不慎就可能剪坏图样,必须重新描绘;

  刺绣的色彩和层次要依靠不同色调和材质的绣花线方能显现。壮美坊的壁柜上陈列了近2000种各色绣花线,放眼望去令人眼花缭乱,一旦选线不当就可能影响成品效果;

  不同的图案、纹路需要采用不同的刺绣针法,绣娘不仅要掌握平绣、盘绣、打籽绣、插指等传统针法,还要学习蓝淋及其团队多年来研发的数十种新针法。

  如果说“纤纤玉手巧轻柔,六彩交相丝线游”的技艺是壮绣的基础,那么“寄语天仙瀛海月,绣完肤色绣精神”的理念就是壮绣的“精气神”。

  壮美坊内收藏了一副有上百年历史的壮绣作品,作品以大红色托底、饰以盛开的各色牡丹和数片绿叶,色彩艳丽而不庸俗,充分展现出设计者的胸中丘壑。自小浸淫传统艺术、16岁就能独立完成壮绣作品的蓝淋认为,好的壮绣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足够的耐心,更需要超前的设计理念。“我们不断从先辈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同时努力学习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才能创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时代审美的作品。”蓝淋说。

  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壮美坊的壮绣作品总能推陈出新,在更大的舞台上闪耀光芒。从中国—东盟博览会到第45届体操世锦赛,从第52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荣获金奖的“喜象太平”到中老建交60周年的“国礼”,马山壮绣已然成为展示民族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今年2月,首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公布,马山壮绣与宾阳壮锦、桂林团扇一并跻身名录。

  壮美坊也随之稳步发展,其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既有上万元的绣花服装、装饰画等精品,也有百元左右的抱枕、车饰等“亲民”物件;既有“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写实作品,也有抽象化的写意图形。多年来,壮美坊陆续培训了2000多名妇女,其中200余人成为坊内绣娘,一些绣娘在日常工作中研发出新的针法,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工艺水准。

  从罗泊湾汉墓出土的丝织品到《岭外代答》中记载的“土人新妇之饰”,壮绣已经走过了千百年的历史。民族文化与现代审美,乡土技艺与高台教化,庙堂收藏品与普通日用品,传承传统文化与创造经济价值——这些在时下语境中冲突不断的术语,在壮美坊的壮绣作品中却趋于和谐。在蓝淋看来,壮绣既有登上世界舞台的艺术实力、也离不开惠及民生的商业化,“秀外‘惠’中”方显本色。(记者 孟振兴 通讯员 韦 璐 文/图)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whcl/202304/t20230404_6585112.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