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资讯速递

非遗民俗传佳话 壮瑶同胞“祭瑶娘”

发布时间:2023-03-06 作者:佚名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舞狮献瑞庆丰年。黄华军 摄

  

  壮族瑶族同胞正在进行拦门酒唱山歌仪式。覃国峰 摄

  

  瑶族同胞正在打铜鼓跳扁担舞。黄华军 摄

  人还没到村子里,就听到热闹的鼓声和喜庆的鞭炮声。原来是百色市田林县潞城瑶族乡弄光村弄光屯群众正在举行“壮族祭瑶娘”民俗活动。

  在活动现场,锣鼓喧天,舞狮助兴,人声鼎沸,鼓声和欢笑声融合在一起,充满着节日的喜庆。据了解,按照传统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廿五这一天,弄光屯都会举行“祭瑶娘”活动,以此来纪念他们的祖先“瑶娘”。

  2010年,“壮族祭瑶娘”民俗活动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壮族祭瑶娘”民俗是流传于潞城瑶族乡弄光村一带独特的壮族民间习俗,是为了纪念一位开创壮瑶男女对唱山歌通婚、帮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瑶族姑娘。相传很久以前,弄光村弄光屯附近有个蓝靛瑶的寨子,有一位姓潘的瑶妹,在正月廿五晚上与弄光屯壮族族长的儿子对唱山歌,彼此传递爱慕之情,最后两人结为连理,打破了当地壮族和瑶族不通婚的传统。嫁到弄光屯后,瑶妹带领全村人努力生产,用瑶族医术帮助当地壮族村民解除病痛,农闲时节组织村民举行对山歌等文娱活动,使弄光屯村民过上生活安定、娱乐丰富的生活,使弄光村壮族村民在健康、欢乐、团结、和谐中逐渐壮大。为此,弄光屯村民尊称她为“娅瑶”(瑶娘)。瑶娘去世后,弄光村村民为了纪念她,在她与丈夫对歌的山坡上建起了“瑶娘亭”。每年农历的正月廿五这天,弄光村的子孙及附近瑶族同胞都到瑶娘亭来祭拜瑶娘,并举行一系列的传统竞技娱乐活动,以表达对瑶娘的爱戴和纪念。

  祭祀之日,身着民族服饰的姑娘们纷纷为前来参加活动的宾客献上一杯杯清甜的美酒,弄光村村民及周边应邀前来的瑶族同胞还共同为客人准备了一场地道的联欢活动,活动内容有舞狮表演、竹筒对唱山歌、抛绣包等;村民会捐出猪肉、大米、酒等作为祭品和摆宴之用。

  祭拜活动内容主要有弄光祭师“祭瑶娘”仪式、蓝靛瑶族同胞跳师道舞和三元祭祀舞、弄光舞狮祭“瑶娘”,以及男女竹筒对歌等。祭拜活动结束后,村里在“瑶娘亭”旁摆起长桌宴,村民与宾客一起,壮族与瑶族同胞一起互敬美酒,互相祝福。弄光屯的长桌宴至今仍保持着原生态的习俗:男女分坐,桌上不设碗碟,所有的食物都摊在芭蕉叶上自由取食。

  “潞城瑶族乡居住着壮、汉、瑶、苗多个民族,各民族和谐相处,民族文化兴盛,民俗资源丰富,如三瑶村的瑶族铜鼓舞民族文化活动,那帮村的‘祭瑶王’活动,还有我们今天弄光村的‘祭瑶娘’活动,活动结束后村民们会摆起长桌宴,各民族群众不分你我一起聚餐,进餐间觥筹交错,相互祝福。今天的活动现场瑶族铜鼓一响,舞出了民族团结,舞出了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该乡副乡长刘媛说道。

  “壮族祭瑶娘”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地的经济状况、文化心理、信仰追求和审美观念,群众在参与相关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对本民族文化的感知与认同,增强了文化自信;在自觉参与、相互协作、共同传承非遗民俗的活动中,营造了团结和谐,友爱互助的文明乡风氛围。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whcl/202302/t20230223_6563816.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