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资讯速递

炮龙再起舞 延续“精气神”

发布时间:2023-02-05 作者:佚名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武广鹏正在制作炮龙。(记者 孟振兴 摄)

  

   舞龙的勇士赤膊上阵,不惧现场烟雾弥漫与鞭炮炸响,把炮龙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记者 徐天保 摄)

  

  95岁的韦玉君老人当街击鼓为舞炮龙助威。 (记者 孟振兴 摄)

  

  在宾阳县城的炮龙广场上,威风凛凛的炮龙精神抖擞地列队。 (记者 徐天保 摄)

  传统炮龙年年舞,年年传统舞炮龙。

  宾阳炮龙节,至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传统的炮龙节活动中,“炮龙”是一种舞龙,比一般常见的彩龙略大,大多数身长20米左右,有7节、9节、11节不等;舞龙者自愿组成,随时可以更换,轮流举舞,舞龙的人被称作“勇士”。

  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晚,宾阳县都要举行隆重而热闹的炮龙节。“炮龙”所到之处,各家各户燃放鞭炮,夹道相迎,有“炮声不停,舞龙不止”的说法,故称“炮龙”。

  炮震千山醒,龙腾百业兴。年复一年,代代起舞,成为了宾阳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2月1日,正值农历正月十一,下午3时许,距离今年民间舞炮龙活动正式开始尚有数个小时,宾阳县城宾州镇炮龙老庙一带,人声鼎沸,喜庆的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一条条神采奕奕的炮龙屹立在路旁,在助威的锣鼓声和游客的欢呼声中蓄势待发,准备在当晚大显“龙”威。

  “对于今年舞炮龙活动,群众的热情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宾阳县文化馆非遗股股长关援欢告诉记者,参加舞炮龙的每支队伍都需要配备舞龙队员、护龙队以及龙灯、八音、火药等工作人员,人数在100人左右。他们当中有须发皆白的老人,有专程从远方赶回家乡共襄盛举的游子,更有生龙活虎的90后、00后“龙的传人”。

  这不,95岁的韦玉君老人当街敲响龙鼓,用铿锵有力的鼓点为即将参与舞炮龙的后生晚辈们加油鼓劲;17岁的宾阳小伙唐顺华正在抓紧时间向父辈学习,当晚他将第一次“执掌”龙头,接受父老乡亲的检阅……

  传承炮龙文化的“中坚力量”,是当地80后的群体。在群众指引下,记者来到宾阳县炮龙老庙附近的一个炮龙制作作坊,见到了正在赶制炮龙的甘狄英、武广鹏二人。甘狄英一家三代都擅长制作炮龙,武广鹏的父亲则是宾阳炮龙节非遗传承人武学规,两人自小耳濡目染,在前辈和当地相关部门的培育下,很快成长为炮龙文化的“土专家”。现在,甘狄英团队可提供从炮龙制作、舞龙到专业教学“一条龙”服务,其本人不仅参与编写了《宾阳炮龙文化概述》,还经常受邀到外地参与舞龙表演的交流互动。

  “我们这一代人在舞炮龙的记忆中长大,当年各家各户群策群力、齐心协力舞炮龙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为了更好地展示宾阳炮龙的“精气神”,甘狄英团队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制作工艺和表现手法:有参与舞龙的队员反映说龙头太重、龙眼睛的灯光不好控制,他们就改进制作材料、重新设计电路,让龙头轻了数公斤;有的观众认为龙的颜色和造型要有些变化,他们就根据需要做出了金色、红色、青色等各种色彩的炮龙。近年来,甘狄英还将制作炮龙的各项工艺流程数据化,炮龙及龙珠等各个配件的长、宽、高乃至角度、曲率等全都“有据可查”,便于后来者参考、学习。

  “这条‘迷你版’炮龙就是依托以往积累的数据和经验,专门为少年舞龙队设计制作的。”甘狄英指着一旁的龙头告诉记者,“迷你版”炮龙做起来更复杂、对工艺的要求更高,但考虑到这是孩子们学习炮龙文化所需,他们第一时间就应承了下来:“我们要以身作则,带动下一代积极参与,把这种团结一心的‘精气神’延续下去。”

  记者了解到,生于民间、长于街巷的宾阳炮龙还曾多次远涉我国台湾省乃至新加坡、韩国等地,向全世界传递团结一心的“精气神”;如今,在热闹的舞炮龙活动中,一代代“龙的传人”正在“各显神通”,把炮龙的祝福送到千家万户。(记者 孟振兴 通讯员 刘洪璘 班昊)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whcl/202302/t20230203_6552362.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