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追踪报道

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发布时间:2022-04-16 作者:佚名 来源:陕西省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强化保障 深化治理 优化服务
凝神聚力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孙启华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要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江西省宜春市 民政系统认真学习领会、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强化基本民生保障、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优化基本社会服务,在接续奋斗中书写“民政为民、民政爱民”新篇章。

强化基本民生保障
着力织密社会救助托底网

  宜春市民政系统始终注重织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通过具体细微的工作让每一名困难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深入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2021年,宜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从健全救助制度体系、完善救助政策措施、深化“放管服”改革3个方面,提出18条重点任务,明确重点保障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适度保障低保边缘、支出型困难家庭,及时保障临时遇困人员,着力构建“8 1 N”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扎实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市民政局印发《宜春市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依托省社会救助平台,将低保、特困等审批业务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大幅缩短经办时限,低保业务审核由45个工作日缩短至18个工作日。推动救助“掌上办”“指尖办”,开通支付宝“赣服通”民政专区社会救助申请分栏,引入刷脸、签名授权手段,推动民政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全市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将22万余人纳入监测范围,“主动找、交叉比、系统核”的经验做法在全省推介。2021年,全市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9.84万人,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9.36亿元;保障特困人员2.11万人,支出供养金1.89亿元。

  健全完善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在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同时,宜春市统筹发力、精准施策推进城镇困难群众解困脱困工作,全市1.4万户存量困难群众全部落实保障措施。全面推行城镇困难群众防贫保险,所辖13个县(市、区)为3.8万名城镇困难群众及其家属购买了防贫保险。

  2022年,宜春市将继续稳步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水平,持续推进巩固拓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成果,加快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加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措施,持续提高社会救助服务质效。同时,积极发展服务型救助,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清单,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照料护理、社会融入、心理疏导等服务。

深化基层社会治理
积极创新社区管理服务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宜春市着力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动社区和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宜春市印发《关于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大幅精简整合街道机构, 中心城区街道干部下沉到社区的人数超过在职干部总数的40%,原由街道审核的事项50%以上只需到社区办理。2021年,全市2674个村(社区)依法完成了“两委”换届选举,书记主任“一肩挑”和“两委”成员结构等指标均高于省定标准。

  增强村级综合服务能力。宜春市加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目前全市建有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2866个,覆盖率99.5%。探索建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进一步厘清村(居)委会法定职责,樟树市大观村、上高县黄山村获评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全市所有村(社区)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广泛实行村(居)务公开和议事协商。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作用,推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持续优化社会组织布局。宜春市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健全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目前,市中心城区每个街道至少有10家社区社会组织。与此同时,全市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监管,坚决清理“僵尸型”社会组织。2021年4月以来,民政部门积极联合各业务主管单位,主动履行监管职责,向“僵尸型”社会组织亮剑,对全市长期不正常开展活动、不接受登记管理机关监督管理、连续多年不参加年度检查的471家社会组织下达整改通知书。

  2022年,宜春市将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机制,提高基层自治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推动资源、管理、服务向社区下沉;开展社会组织管理“优存量、扩增量”工作,组织开展非营利性校外培训机构监督检查,完善社会组织清算注销制度;有序推进乡镇(街道)和村(居)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建设,力争到2022年底,覆盖全市50%的乡镇(街道)和30%的村(居)。

优化基本社会服务
持续拓展提升发展水平

  基本社会服务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宜春市着力推进社会事务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努力提升规范管理和文明服务水平。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021年,宜春市争取资金11.48亿元,新增养老护理床位1500张;改善配套设施,建成公(民)办养老院238所、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7家。优化服务供给,开展“党建 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示范点建设,建设“党建 幸福食堂”1760个。2022年,全市将扎实推进高品质养老示范建设工程,在中心城区建设示范性养老服务中心1所,设置床位300张,打造集养老服务、应急救援、人才实训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护理型、普惠性、示范化养老机构;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年内为16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改造;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发展,改造提升10所乡镇敬老院,建设“党建 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市级示范点50个。

  大力推进殡葬改革。2021年,宜春市加大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入资金14.6亿元,新(改、扩)建殡仪馆10个,建成城乡公益性骨灰堂(公墓)2767个。2022年,宜春市殡仪馆(公墓山)启动建设,预计投资3亿元;全面推行公墓长效监督管理,按每人5元标准由县、乡1∶1落实专项管理经费或列入县财政预算兜底保障。

  着力推进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宜春市现有儿童福利机构10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11个,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实现县级全覆盖。全市大力开展儿童关爱保护工作,227名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2603名村(居)儿童主任,对孤儿、困境儿童开展经常性巡访探视。2022年,全市将着力推动县(市、区)未保中心和乡镇(街道)未保工作站全覆盖,重点打造25个示范点。

  (作者系江西省宜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凝心聚力 兜牢底线
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孙百迎

  “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社会保障和做好困难群众保障关爱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做好新时代民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山东省临沂市民政系统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牢“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以真抓实干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持续优化基本民生保障
健全救助关爱网络

  着力补齐基本民生短板。临沂市不断健全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2022年力争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救助标准在去年的基础上再提高10%以上。拓展“物质 服务”救助方式,引导鼓励基层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为低保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抓好郯城县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契机,为推动全市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着力规范救助经办服务。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巩固提升行动,力争实现困难群众救助政策和救助对象公示“二维码”村(居)全覆盖。培训基层社会救助经办人员,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着力构建社会救助新格局。下大力气健全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推进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综合救助格局,积极协调配合各职能部门抓好《临沂市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等相关救助政策落实。指导罗庄区做好“E站通”社会救助数字平台试点建设,针对困难群众救助需求推行“一窗受理、一表申请、一次告知”的“一站式”服务,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

  着力抓好儿童福利保障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进一步强化关爱未成年人保护协调机制建设,加大儿童关爱项目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持续开展“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等专项关爱行动。依法依规开展儿童收养工作,全面实施收养评估制度,有效维护被收养儿童和收养家庭的合法权益。

  着力加强残疾人关爱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落实好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适当扩大补贴对象范围,提高补贴保障标准,加强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强化与公安、城管等部门协作,持续提升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

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纵深发展
加快体系能力现代化建设

  抓好党领导下的村委会规范化建设。2022年,临沂市民政部门将配合组织部门抓好“两委”干部队伍管理,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完善村规民约,构建村级民主自治体系。稳妥推动“村改居”。

  推动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探索“党建带社建”,推进建设清廉村(居);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达到15人。各县(区)在市民政局指导下培树1—2个工作品牌。

  促进区划地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继续转化地名普查成果。强化道路、建筑物命名规范化工作,对于不规范地名,整治存量、杜绝增量。积极开展平安边界创建工作。

  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健全党组织有效参与决策管理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创建2个社会组织党建品牌,稳步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入章”,提升社会组织党建质量。

  创新社会组织培育。在6个县(区)、30个乡镇(街道)、100个村(社区)打造市级社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基地,形成一批具有临沂特色的创新品牌。

  规范提升社工和志愿服务。争取市级财政安排专项奖补资金,扶持社工站建设,实现 156个乡镇(街道)全覆盖。成立市级社工协会,承担起社工站运营服务的督导反馈、人才培训、理论研究等方面的职能。促进志愿服务时长健康增长,抓好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工作。

高效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宣传贯彻《临沂市养老服务条例》,提请市政府出台配套实施方案,并抓好贯彻落实。市、县全部出台“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和养老设施建设专项规划。

  加大居家养老服务扶持力度。建立居家养老巡视探访服务制度,大力发展以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上门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创新发展思路,推动专业养老服务向家庭延伸,鼓励发展村级养老服务中心、家庭养老床位等养老服务新模式。

  强化养老机构指导和人才建设。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指导支持力度,破解床位闲置率高的难题,化解供需矛盾。探索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模式,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年内新增养老床位2000张。加大护理型床位建设,培训养老服务人员7200人次。继续抓好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和养老服务领域疫情防控工作。

  (作者系山东省临沂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转思想   转作风   转方法
开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赖洪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社会保障和做好困难群众保障关爱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力凸显了基本民生保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重要性,既催人奋进又温暖人心,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广东省佛山市民政局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进一步转思想、转作风、转方法,把民政事业做得更加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不断开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转思想,进一步树牢“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蕴含着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民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民政人,就是要在忠于职守、履职尽责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树牢“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佛山市响应国家养老战略决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出台《养老行动计划》,发布《养老机构管理规范》,编印实施《佛山市养老机构安全管理手册范本》,全市星级养老机构总数达到44家,星级养老机构占比超过50%。佛山市注重搭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形成“系统 服务 老人 终端”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建立了覆盖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大业态的综合型养老服务体系。

  转作风,进一步养成民政系统真落实快落实的良好风气。机构改革后,民政部门政治属性更加突出,主责更加聚焦、职能更加明确、标准更加严格。新发展阶段,民政工作的服务内容由“有”向“优”拓展,服务方式由单一的物质救助向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入等综合型救助拓展。这些发展变化迫切需要民政工作者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以群众满不满意为尺度,着力整治“慵懒散乱拖”问题,在真落实、快落实中体现民政部门的职责担当。佛山市民政局持续开展了机关效能提升、事业单位整顿提升,印发《关于在市直民政系统开展“三转三化”专项教育整治行动的实施方案》,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打造优质高效的民政干部队伍。为进一步夯实基层民政力量,市民政局积极推动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落实落地,实现全市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两个全覆盖”,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社会服务。

  转方法,进一步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中的新问题。故步自封路难行,思路一变天地宽。基层民政工作既要梳理历史遗留问题,又要直面困难群众日益多元化的新需求。佛山市禅城区“大数据�微服务”构建社区治理服务新模式,搭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平台,通过“党群共助、大数据运用、家禅城议事厅、社工专业服务、社区情感治理”五大抓手,实现管理系统、技术精准、多元联动、服务专业、情感导向五大成效,为全国社区治理提供了借鉴。为破解疫情导致的外来人口救助难题,佛山市民政局出台针对非本地户籍人员的急难专项救助实施办法。其中,南海区采取最高限额每人每次不超过1100元的现金发放形式,实现7日以内的及时救助。同时,市民政局积极加强部门沟通协调,推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人每月1120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提高至月人均2312元。这些做法,体现了改革创新在民政领域的巨大空间和多种可能,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作者系广东省佛山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察实情  办实事  求实效
更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杨晓虎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要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儿童、“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要加大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的临时救助力度,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工作,保障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关心关爱精神障碍人员,坚决杜绝欺凌虐待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违法行为。陕西省汉中市民政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提高政治站位,坚定发展信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更好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进千家万户。

  聚焦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增进困难群众民生福祉。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汉中地处秦巴山区,属经济欠发达市,困难群众量大面广,保障和改善民生尤为重要。市民政部门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总抓手,坚持“四个不摘”,保持过渡期内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继续提高城乡困难群众保障水平。根据特困人员、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等不同群体的救助需求,统筹教育、住房、就业等社会资源,提供多元化、针对性的救助服务。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及时解决群众遇到的突发性、紧迫性问题。用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落实“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措施,确保救助帮扶精准到位。完善困难人员监测预警、主动发现和家庭收入核对机制,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从被动申请向主动发现转变。严格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推动建立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协同相关部门做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聚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发展,用心用情做好“一老一小”工作。关心关爱“一老一小”群体,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中市老龄人口比重大,老龄化程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外出务工人员多、农村“三留守”人员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此,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创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儿童友好城市的决策部署。民政部门以“两个创建”为目标,夯实工作任务,加强工作调度,积极做好“一老一小”群体关爱服务。着力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中抢抓先机、走在前列,精心编制实施养老服务“十四五”规划,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完善兜底性、托底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实施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为契机,引导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紧急救援、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和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网络,健全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问题发现报告机制、舆情监控机制、意外伤害和暴力侵害监测机制,加快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保护格局,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发展;健全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高儿童主任队伍能力和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建设水平,加强精准化关爱,推动巡访帮扶常态化,打造有温度、有广度的关爱服务模式;动员社工机构和专业社会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做好“三留守”人员心理疏导工作。此外,积极探索互联网、大数据在养老托育产品中的应用,提供智慧化、智能化服务。

  聚焦创新社会治理,厚植共建共治共享根基。汉中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健全完善基层治理议事协调机制,提升社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优化设置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强化社区信息化支撑,落实社区减负增效各项规定,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总结和完善村务听证会、社区网格化管理、民情“直通车”、院坝议事会等社区治理经验和模式,着力打造一批全国全省社区治理精品和亮点。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监管,持续推进社会组织党组织“两个全覆盖”,培育选树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品牌,推动社会组织健全内部治理,提升业务能力和公信度。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壮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创造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良好环境,让更多人有机会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充实自我,收获多彩幸福人生。完善“五社联动”机制,积极开展镇(街)社工站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引导各类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关爱农村“三留守”人员等活动。持续深化殡葬改革,补齐殡葬服务设施短板,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完善节地生态安葬措施,扎实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加强福彩销售站点建设,规范福彩市场监管,促进福彩事业健康安全发展。

  (作者系陕西省汉中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原文链接:http://zwfw.saxmz.gov.cn/home/index/IndexBgtContent1/r4ee5452823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